贝母属百合科
Fritillaria L. (Liliaceae)
24. 贝母属——Fritillaria L.
名称文献:L., Sp. Pl. ed. 1, 303. 1753; et Gen. Pl. ed. 5, 144. 1754; Baker in Journ. Linn. Soc. Bot. 14: 251. 1874; Krause in Naturlich Pflanzenfam. aufl. 2, 15a: 332. 1930; 陈心启 与夏光成, 植物分类学报15(2): 31. 1977.——Rhinopetalum Fisch. ex Alexand. in Edinb. New Phil. Journ. 8: 19. 1829.——Korolkowia Regel in Gartenflora 22: 161. 1873.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鳞茎深埋土中,外有鳞茎皮,通常由2(-3)枚白粉质鳞片组成(鳞片内生有2-3对小鳞片),较少由多枚鳞片及周围许多米粒状小鳞片组成,前者鳞茎近卵形或球形,后者常多少呈莲座状。茎直立,不分枝,一部分位于地下。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对生、轮生或散生,先端卷曲或不卷曲,基部半抱茎。花较大或略小,通常钟形,俯垂(但在受精后花梗逐渐向上,在果期直立),辐射对称,少有稍两侧对称,单朵顶生或多朵排成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具叶状苞片;花被片矩圆形、近匙形至近狭卵形,常靠合,内面近基部有一凹陷的蜜腺窝;雄蕊6枚,花药近基着或背着,2室,内向开裂;花柱3裂或近不裂;柱头伸出于雄蕊之外;子房3室,每室有2纵列胚珠,中轴胎座。蒴果具6棱,棱上常有翅,室背开裂。种子多数,扁平,边缘有狭翅。
产地分布:约6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我国产20种和2个变种,除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内蒙古、贵州(后两个省区可能有,但我们没有采到标本)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川(8种)和新疆(6种)种类最丰富。
功能用途:药材“贝母”为本属植物的干燥鳞茎,在我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最早的记载当为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有浙贝、川贝、炉贝、伊贝(生贝)和平贝之分。浙贝苦寒,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苦甘微寒,多用于虚劳咳嗽;炉贝、伊贝、平贝通常均作川贝使用。关于药材品种的详细情况,可参考《植物分类学报》15卷2期(1977年)的“中药贝母名实考订”一文。
检索表
1
鳞茎卵圆形或近球形,由2 (-3) 枚白粉质鳞片互抱而成 (内中常还有2-3对小鳞片);柱头裂片长不超过5毫米。
2
1
鳞茎由几枚或更多大小相似的白粉质鳞片(有时呈球形)组成,在周围还有许多米粒状小鳞片(有时脱落);柱头裂片长5-6.5-毫米。[多鳞片组 Sect. Liliorhiza (Kell.) Benth. et Hook. f.]
多鳞片组
2
茎具乳突状毛;花稍两侧对称;花药近球形,长约1.2毫米;蒴果稜上无翅(新疆)。[多花组Sect. Theresia (C. Koch) Benth. et. Hook. f.]。
多花组
2
茎无毛;花辐射对称;花药条形或矩圆形,长在3毫米以上。(贝母组 Sect. Fritillaria)
贝母组
3
茎上有2 (-3) 枚叶(无叶状苞片);花药近背着;蒴果稜上无翅(西藏)。
高山贝母
3
茎上有(3-) 4至多枚叶(包括叶状苞片);花药基着或近基着;蒴果稜上多少具翅。
4
4
茎生叶(连同叶状苞片)3-5枚,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处;在果期,宿存花被常包住蒴果(云南、四川、青海,西藏)。
梭砂贝母
4
茎生叶(连同叶状苞片)通常在5枚以上,较均匀地生于茎的中部至上部;在果期,花被片反折或脱落。
5
5
花柱具乳突;顶端的花具4-6枚叶状苞片(黑龙江、辽宁、吉林)。
平贝母
5
花柱不具乳突;顶端的花通常具1-3枚叶状苞片,极少达4-5枚。
6
6
外花被片明显比内花被片宽;叶常散生或以散生为主,至少在茎最下面的2-3枚叶如此(有时近对生,但决不是真正的对生)(新疆)。
伊贝母
6
外花被片比内花被片狭或近等宽;叶一般对生或轮生,至少在茎最下面的叶如此(浙贝母 F. thunbergii 有时例外)。
7
7
叶状苞片先端明显卷曲。
8
7
叶状苞片先端伸直或有时稍弯曲,但决不卷曲成圈。
14
8
柱头裂片很短,长约1毫米,极少达2毫米;叶状苞片1枚(甘肃、四川、青海)。
甘肃贝母
8
柱头裂片较长,长 (1.5-) 2-5毫米,每花具叶状苞片2-4枚,罕有为1枚。
9
9
花淡黄色或有时稍带极浅的紫色,无斑点或斑点极不明显;通常每个植株具2-6朵花。
10
9
花紫红色或绿黄色而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通常每个植株只具单朵花,较少为2-3朵。
11
10
叶除最下面的为对生外,其余全部轮生;花被片上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蒴果稜上的翅宽2-3毫米(新疆)。
黄花贝母
10
叶兼有散生、对生和轮生的;花被片上蜜腺窝在背面不很明显;蒴果稜上的翅宽7-8毫米(浙江、江苏、湖南)。
浙贝母
11
蒴果稜上的翅很狭,宽1-1.5毫米;柱头裂片长3-5毫米;叶以对生为主(西藏、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
川贝母
11
蒴果稜上的翅较宽,宽3-7毫米;柱头裂片长2-3毫米;叶常兼有轮生与对生,较少以对生为主。
12
12
叶较宽大,宽1-3厘米(湖北、四川、湖南)。
湖北贝母
12
叶较狭,宽2-9毫米。
13
13
花被片长3.5-4.5厘米,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几成直角;叶先端稍卷曲(新疆)。
新疆贝母
13
花被片长约3厘米,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但决不成直角;叶除最下面一对外,先端明显卷曲(新疆)。
乌恰贝母
14
柱头裂片较长,约占花柱总长度的1/3(新疆)。
阿尔泰贝母
14
柱头裂片较短,约占花柱总长度1/4-1/6或更短。
15
15
柱头裂片长2-5毫米。
16
15
柱头近于不裂或稍3裂,裂片长约1毫米。
19
16
内花被片近匙形,基部蜜腺窝在背面不凸出或稍凸出,先端两侧边缘有紫褐色斑带(湖北、陕西、四川、甘肃)。
太白贝母
16
内花被片其他形状,基部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有紫色小方格或仅有少数纵条纹和斑点。
17
17
叶宽15-45毫米;蒴果翅宽6-8毫米(浙江、河南)。
天目贝母
17
叶宽3-15毫米;蒴果翅宽1-1.5毫米。
18
18
叶状苞片较宽,宽5-9毫米,先端伸直或稍弧曲;花被片长4.8-5厘米,绿黄色,有少数褐色斑点或小方格(四川)。
峨眉贝母
18
叶状苞片狭,宽2-4毫米,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花被片通常长3-4厘米,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而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西藏、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
川贝母
19
叶宽10-26毫米;叶状苞片通常3枚;花较大,花被片长4-5厘米(云南)。
粗茎贝母
19
叶宽3-5毫米;叶状苞片1枚;花较小,花被片长2-3厘米。
20
20
花被片浅黄色,有黑紫色斑点(甘肃、青海、四川)。
甘肃贝母
20
花被片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四川、青海)。
暗紫贝母
21
茎的中部有1-2轮轮生叶,无基生叶;花被片上无小疣点;花药近基着(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
贝母属
21
茎上无叶,只在靠近花的下面有3-4枚苞片,有基生叶;花被片上有许多小疣点;花药背着(四川)。
米贝母
《中国植物志》第14卷(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