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Pl. 2: 638. 1753.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四棱柱形,密被白色短柔毛,老枝圆柱形,疏被短柔毛。掌状复叶交互对生,有小叶(3-)5枚;叶柄长3.5-8cm,与小叶柄均密被短柔毛;中间1枚小叶柄长1-1.5cm,侧生小叶柄依次变短,至最外侧的2枚小叶近无柄;小叶片纸质,狭长圆形、狭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片较大,长7-14cm,宽1.5-5cm,两侧小叶片依次变小,基部楔形或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通常全缘,偶有上部具1-3枚疏齿,先端渐尖至长渐尖,下面密被白色短柔毛,有时因毛甚密而使小叶片下面呈灰白色,上面仅中脉疏被短柔毛,其余无毛,侧脉每边9-15条。聚伞圆锥花序,长15-30cm,单生于上部叶腋并多枚在枝顶再排成圆锥状;花序梗长2-5cm,四棱柱形,与花序轴、花序的分枝、苞片外面、花梗和花萼的外面均密被短柔毛;苞片条形,长1-3mm;花梗长约1mm;花萼钟状,长约2mm,果期增长到3mm,先端有5裂片,裂片三角形,长约0.5mm,先端急尖;花冠淡紫色,长4-5mm,外面密被微柔毛,花冠筒内面近中部及下唇中裂片以下均密被多细胞的长柔毛,檐部二唇形,下唇具3裂片,中裂片较大,近圆形,长和宽均约3mm,侧裂片卵形,长约1.5mm,上唇较小,具2裂片,裂片卵形,长约1mm;雄蕊4,二强,长雄蕊花丝长约4mm,短雄蕊花丝长约3mm,基部疏被长柔毛,均伸出花冠筒之外;子房无毛,无腺点,花柱丝状,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约2mm;宿存花萼钟状,与果近等长,稀长及果2/3。花期:4-6月。果期:7-10月。
产地:西涌(王国栋 7742)、南澳、三洲田、沙头角(王国栋等 6418)、梧桐山(王国栋 6230)。生于海边灌丛中、水沟边、山地密林水旁和林缘,海拔10-550m。
分布: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青海。日本、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太平洋岛屿及非洲东部。
用途:茎叶药用,治久痢和风湿骨痛;种子可作镇静和镇痛药;根可用作驱蛲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