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L.
Sp. Pl. 1: 20. 1753.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3-1.2m。茎下部圆柱形,具4条细棱,上部四棱柱形,与叶柄和叶片的两面均疏被长硬毛。叶柄长1-2cm,两侧具狭翅,生于茎上部叶近无柄;叶片纸质,轮廓为卵形、倒卵形或长圆形,长2-8cm,宽1-5cm,基生叶的叶片的边缘通常有粗疏锯齿和缺刻,茎生叶的叶片3裂或一回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穗状花序通常顶生,稀腋生,顶生者通常数枚排成圆锥状,稀单生,细瘦,长10-20cm,直径4-5mm,结果时长达30cm;花序梗长3-6cm,与花序轴、苞片和花萼的外面均疏被长硬毛、腺毛和腺体;苞片条状披针形,长1.5-2mm;花小,在花序上最初排列密集,至结果时逐渐疏离;花萼筒状,长2-2.5mm,有5纵脉,脉绿色,脉间质薄而呈白色,先端具5齿,齿三角形,长约0.3mm;花冠蓝色至粉红色,长4-8mm,两面均疏被微柔毛,檐部微呈二唇形,下唇长约2mm,具3裂片,裂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上唇具2裂片,裂片亦为长圆形,略短于下唇裂片,先端圆;雄蕊4,着生于花冠筒的中部,下方的一对生于花冠筒近中部,花丝很短,长约0.5mm,上方的一对生于花冠筒中部偏上,花丝长约0.8mm,花药卵圆形,长约0.3mm;子房无毛,花柱丝状,柱头2浅裂。蒴果长圆体形,长约2mm,完全被宿存的花萼所包。花期:6-8月。果期:7-10月。
产地:七娘山(张寿洲等 0224)、南澳、马峦山(张寿洲等 1367)、沙头角、梧桐山、莲塘(深圳考察队 1447)。生于杂木林中或林边草地,海拔100-650m。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和山西。全世界热带至温带地区均有分布。
用途:全草药用,有凉血、散瘀、通络、清热、解毒、止痒、驱虫和消脓的功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深圳植物志》第3卷 240页
2113
图 250 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2113
图 250 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1. 分枝的一段和叶;2. 穗状花序(花序的下部已结果);3. 苞片;4. 花;5. 花冠展开,并示雄蕊;6. 雌蕊;7. 被宿存花萼包裹的核果;8. 除去部分宿存花萼,示核果。(李志民绘)
1. 分枝的一段和叶;2. 穗状花序(花序的下部已结果);3. 苞片;4. 花;5. 花冠展开,并示雄蕊;6. 雌蕊;7. 被宿存花萼包裹的核果;8. 除去部分宿存花萼,示核果。(李志民绘)
版权所有 ©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 粤ICP备09129350号-9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路160号 咨询电话:(0755)2573 8430 Email:fsz@ipla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