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nthoxylum L. (Rutaceae)
1. 花椒属 Zanthoxylum* L.
名称文献:L. Sp. Pl. 1: 270. 1753.
形态特征:乔木或灌木,或木质藤本,常绿或落叶。茎枝有皮刺,分布于夏威夷、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一些岛屿的属于Sect. Blackburnia 的成员无刺。叶互生,奇数羽叶复叶,稀单或3小叶,小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或通常叶缘有小裂齿,齿缝处常有较大的油点。圆锥花序或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性,若花被片排列成一轮,则花被片4-8片,无萼片与花瓣之分,若排成二轮,则外轮为萼片,内轮为花瓣,均4或5片;雄花的雄蕊4-10枚,药隔顶部常有1油点,退化雌蕊垫状凸起,花柱2-4裂,稀不裂;雌花无退化雄蕊,或有则呈鳞片或短柱状,极少有个别的雄蕊具花药,花盘细小,雌蕊由5-2个离生心皮组成,每心皮有并列的胚珠2颗,花柱靠合或彼此分离而略向背弯,柱头头状。蓇葖果,外果皮红色,有油点,内果皮干后软骨质,成熟时内外果皮彼此分离,每分果瓣有种子1粒,极少2粒,贴着于增大的珠柄上;种脐短线状,平坦,外种皮脆壳质,褐黑色,有光泽,外种皮脱离后有细点状网纹,胚乳肉质,含油丰富,胚直立或弯生,罕有多胚,子叶扁平,胚根短。
形态特征:染色体数2n=32, 64, 68, 70, 72, 136。
形态特征:属的模式种:Zanthoxylum americanum Mill. (Z. fraxineum Willd.)
产地分布:约250种,广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较少。是本科分布最广的一属。我国有39种14变种,自辽东半岛至海南岛,东南部自台湾至西藏东南部均有分布。
功能用途:世界各国学者对本属植物各器官所含化学化合物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大抵枝、叶和果皮主含挥发油;种子含脂肪油;根及茎皮、果及种子多含生物碱和香豆素。所含生物碱中除 pyranoquinolines 和 protoberberines 较少量外,其余如 furoquinolines, isoq-uinolines, canthin-6-ones, benzophenanthridines, protopines, aporphines, 2-phenylethy-lamines, N-formyl-N-methyl-l-amino-2-phenylnaphthalenes, acyl-isobuty-lamines(生物碱的分类依 Mester 1983)均较普遍或专有。其中两面针碱 nitidine 和崖椒次碱 fagaronine 被认为对治疗某类癌症有希望的药物。所含的香豆素,通常都存在辛辣和麻舌成分。辛辣味者多属山椒辣素 sanshool,此素有二结构,即 sanshool I 与 sanshool II,以后者的辛辣味较强,它有局部刺激和兴奋延髓中枢作用。麻舌者属山椒酰胺类 sanshoamine,它对人的表皮粘膜有局部麻醉作用。也有认为属于呋喃香豆素类的花椒毒素 xanthotoxin 和香柠檬内酯 bergapten 都是麻醉剂,又是毒鱼剂,二者又都是引致皮肤烧灼状皮炎的化学物质,即接触该物质后暴露于阳光下或紫外光其波长不少于3200/下,皮肤即显出红褐色斑点状烧灼样症状,即所谓引致皮肤发炎症,而前者的麻醉功效比后者强,后者多见于本科其他属植物。亚洲及非洲居民有用以醉鱼,治牙痛及其他痛症,又用作驱蛔虫剂,但用量不当易引致中毒。▽直立乔、灌木的一些种类如花椒、竹叶花椒等,我国民间用其果作调味剂、矫味剂及防腐剂(参考花椒及竹叶花椒)。
检索表
1
花被片两轮排列,外轮为萼片,内轮为花瓣,二者颜色不同,均4或5片;雄蕊与花瓣同数;雌花的花柱为挺直的柱状。
1
花被片一轮排列,颜色相同,与雄花的雄蕊均为4-8数;心皮背部顶侧有较大油点1颗,花柱分离,各自向背弯;小叶整齐对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2
萼片与花瓣均4片,萼片顶部紫红色;分果瓣顶侧有短的芒状残存花柱,稀无;攀援藤本或小枝披垂的灌木,稀乔木。
3
2
萼片及花瓣均5片,萼片绿色;近于平顶的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单个分果瓣很少达5毫米,顶侧无或有甚短的芒尖;落叶乔木,稀灌木。
29
3
聚伞圆锥花序,腋生或兼有顶生;果梗长稀达1O毫米,非紫红色。
4
3
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每一总花梗的近顶部有花3-7朵或更多组成一小伞房花序;果梗长1厘米以上,与成熟分果瓣同为紫红色;直立小乔木或灌木。
27
5
单个分果瓣长10-15毫米,外果皮比内果皮宽,果通常密集成簇。
21
8
小叶顶端尖,无凹缺,叶背沿支脉两侧有水泡状细圆点。
8
小叶顶端圆或钝,有凹缺,缺口有油点,叶背无水泡状细圆点。
9
10
小叶无毛或仅叶面中脉被微柔毛;叶轴及果序轴无毛或仅被稀疏微柔毛。
11
11
小叶有甚多油点,叶片干后油点微凸起,在扩大镜下清晰可见。
12
11
小叶的油点不显,或有少数,仅在扩大镜下可见。
15
12
分果瓣无或几无芒尖;小叶的油点干后淡黄至棕色,半透明。
12
分果瓣有芒尖;小叶的油点干后变褐色或小叶呈黑褐色。
13
13
叶有小叶3-7片,稀9片;小叶长5厘米以上,干后叶面常有蜡质光泽。
13
叶有小叶7-51片;小叶长很少有部分稍超过5厘米,干后无蜡质光泽。
14
14
叶有小叶17-51片;小叶两侧明显不对称,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平坦。
14
叶有小叶7-15片;小叶两侧对称或稍不对称,中脉在叶面微凹陷。
15
叶轴上的刺劲直,长5-10毫米;小叶片顶部圆或截平,或甚短的急尖。
15
叶轴上的刺鸡爪状向下弯钩,长稀达5毫米,或叶轴无刺;小叶片顶部长或短尖。
16
16
单个分果瓣长5-6毫米;小叶至少在顶部叶缘有细裂齿或稀为全缘。
17
17
果序轴及果梗均无毛或有稀疏微柔毛;叶有小叶13-31片。
18
叶背中脉至少在下半段被短柔毛,嫩叶的侧脉亦被疏柔毛。
19
果梗长7-10毫米;小叶柄长5-10厘米,小叶顶部骤狄的尾状长尖。
20
小叶通常长2-5厘米,宽0.7-2.5厘米,稀个别较大,顶部钝或短尖;一年生枝有灰白色蜡鳞层。
20
小叶长6-10厘米,宽2.5-4厘米,顶部突急尖,甚短的尾状;一年生枝无灰白蜡鳞层。
21
小枝有密集的针状直刺,或小叶边缘有锐裂齿。
23
25
小叶互生兼有对生,叶背被毛,叶面仅中脉被微柔毛。
27
分果梗长1-1.5厘米,粗约1毫米或稍更粗;小叶有多数油点,中脉在叶面凹陷,被微柔毛,叶边缘有锐裂齿。
27
分果梗长1.5-4.5厘米.粗1毫米以内;小叶的油点不显或零星少数可见,叶边缘有细裂齿或下半段全缘。
28
28
小叶的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上半段平坦,小叶柄及巾脉至少下半段被微柔毛。
29
灌木;小叶宽稀超过2厘米,叶面被短毛或毛状凸体,叶背无毛。
29
乔木;小叶通常宽2厘米以上,叫面无毛,若有则两面被毛。
30
30
着生花序的小枝无刺,枝的横切面木质充实,髓部甚小;叶轴有狭窄的叶质边缘,腹面常呈浅的纵沟状。
31
30
着生花序的小枝有颇劲直的小刺且空心,即横切面木质部狭窄而髓部甚大;叶轴至少下半段浑圆,无叶质边缘;雌蕊由3(稀4)个心皮组成。
32
31
雌蕊由2(稀3)个心皮组成;小叶两侧明显不对称,基部一侧偏斜并切线状下延。
31
雌蕊由3(稀4)个心皮组成;小叶两边对称或一侧稍偏斜,基部近于圆。
33
小叶背面有灰白色粉霜,叶片干后暗绿或淡黄绿色。
33
小叶无灰白色粉霜,叶片干后红褐至黑褐色,有时叶面有光泽。
36
花被片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最宽处常在中部以上;成熟分果瓣的油点不凸起或不显,顶侧有甚短的芒尖。
37
36
花被片大小相等或近相等,中部以下最宽;成熟分果瓣的油点凸起,顶侧无或几无芒尖。
39
37
叶有小叶3-5片,或兼有单小叶,小叶边缘无针状刺。
39
分果瓣基部浑圆,无突然缢窄而稍延长呈短柄状部分。
40
39
分果瓣基部突然缢窄并稍延长呈短柄状;小叶密布油点。
54
40
叶轴无翼叶或仅有甚狭窄的叶质边缘,则叶轴腹面有浅的纵沟。
45
41
花序生于极度短缩的小枝上呈老茎着花状;果梗长稀2毫米以上。
42
41
花序有明显的总花梗;果梗长2-6毫米或稍更长。
43
47
邻接花序的2-3片叶各有小叶3片,顶端中央的一片宽4-6厘米;小叶两面被柔毛。
47
邻接花序的叶有小叶5片以上,其顶端的一片通常宽不超过3.5厘米。
48
48
叶轴有狭窄的翼状边缘,若叶轴腹面近于平坦,则叶轴被柔毛。
49
48
叶轴浑圆,有时上半段腹面略平坦甚或有浅纵沟;小叶的油点甚多。
52
49
小叶腹面无毛,背面仅基部中脉两侧有小丛毛。
50
49
小叶两面被毛,或仅叶面被毛,或仅叶背被毛。
51
53
小叶顶端圆或钝,除顶端一片例外,很少短尖,干后红褐色至褐黑色,侧脉不显,若隐约可见则每边有3-5条。
53
小叶顶端短尖,很少钝,干后背面灰绿或黄色,侧脉每边5-8条。
54
小叶腹面常有倒伏细刺,背面无毛或沿中脉两侧被疏柔毛,干后黄绿或暗绿褐色。
54
小叶腹面无刺,背面仅中脉基部两侧有小丛毛,干后红棕至暗红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