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属杨柳科
Salix L. (Salicaceae)
柳属——Salix L.
名称文献:L. Sp. Pl. 1015 1753; id. Gen. Pl. ed. 5. 447. 1754.
形态特征:乔木或匍匐状、垫状、直立灌木。枝圆柱形,髓心近圆形。无顶芽,侧芽通常紧贴枝上,芽鳞单一。叶互生,稀对生,通常狭而长,多为披针形,羽状脉,有锯齿或全缘;叶柄短;具托叶,多有锯齿,常早落,稀宿存。葇荑花序直立或斜展,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稀后叶开放;苞片全缘,有毛或无毛,宿存,稀早落;雄蕊2-多数,花丝离生或部分或全部合;腺体1-2(位于花序轴与花丝之间者为腹腺,近苞片者为背腺);雌蕊由2心皮组成,子房无柄或有柄,花柱长短不一,或缺,单1或分裂,柱头1-2,分裂或不裂。蒴果2瓣裂;种子小。多暗褐色。
产地分布:本属多为灌木,稀乔木,无顶芽,合轴分枝,雄蕊数目较少,虫媒花等特征表明,较杨属与钻天柳属进化。本属世界约520多种,主产北半球温带地区,寒带次之,亚热带和南半球极少,大洋洲无野生种。我国257种,122变种,33变型。各省区均产。
功能用途:本属植物多喜湿润。生于水边者常有水生根;一般扦插极易成活。本属木材轻柔,主供小板材,小木器,矿柱材,民用建筑材,农具材和薪炭材用,有些种类的木炭为制造火药的原料;枝条多细长而柔,可编制筐、篮、包、家具、柳条箱、安全帽;树皮含单宁,供工业用或药用;嫩枝、叶为野生动物饲料;个别种的叶子可作家畜饲料或饲柞蚕;为保持水土,固堤,防沙和四旁绿化及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有的是早春蜜源植物。
检索表
1
匍匐或垫状和直立的小灌木,高在30厘米以内。
2
1
直立灌木或乔木,高30厘米以上。
8
2
幼叶、幼枝及花的各部位多被白绵毛。
细柱柳组
2
幼叶、幼枝及花的各部位不被白绵毛。
3
3
苞片2色(中上部暗褐色或棕褐色,下部色浅)。
4
3
苞片1色(鲜时黄绿色,有时先端微紫红色,干标本中为褐色)
5
4
植株的部分叶的叶柄长为叶片的1/4或更长。
北极柳组
4
叶柄短于叶片的1/4。
欧越桔柳组
5
子房有长柄,花柱短或无。
褐毛柳组
5
子房柄短或近无,如柄明显,则花柱明显或长。
6
6
植株直立或斜升,高达30厘米。
青藏矮柳组
6
植株匍匐或垫状。
7
7
幼叶宽椭圆形、宽长圆形至圆形,(如幼叶为长倒卵形或倒披针状长倒卵形,花柱长达1毫米,为灌木柳组Sect. Arbuscella Ser. ex Duby) 先端常微凹或钝,叶脉近基部密,脉间距依次往上越疏,脉稍呈弧曲状,叶柄极短。
长白柳组
7
幼叶一般较狭,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微凹,常急尖,叶脉间距近相等,叶脉羽状,不弧曲,叶柄明显至长。
青藏垫柳组
8
子房柄较长,果柄更长。
9
8
子房无柄或短,果柄也极短。
32
9
花柱无或近无(一般不超过0.5毫米)。
10
9
花柱明显或长(约0.5毫米以上),分裂或不分裂。
19
10
腹腺马蹄形,常半抱柄。
11
10
腹腺不为马蹄形,不抱柄,分裂或不分裂。
12
11
花序长6厘米以上,果序达13厘米,轴、苞片常密被灰白色柔毛;开花时,幼叶披针形,长度已达5-6厘米。
四子柳组
11
花序长6厘米以内,果序可达8(9)厘米,轴、苞片不被灰白色柔毛;开花时幼叶多形,长仅2-3厘米。
紫柳组
12
苞片黄绿色,干后褐色。
13
12
苞片二色,上部褐色至黑色,稀微紫红色。
16
13
花期叶两面被毛。
褐毛柳组
13
花期叶两面无毛。
14
14
幼叶线形。
筐柳组
14
幼叶披针形至椭圆形。
15
15
苞片比子房柄长或近等长。
三蕊柳组
15
苞片比子房柄短。
紫柳组
16
当年生小枝经常在2毫米以上,植株高1米以上,不生沼泽地。
17
16
当年生小枝纤细,经常在1.5毫米以内,植株高一般约60厘米,生沼泽地。
18
17
子房卵形。
皱纹柳组
17
子房圆锥形。
黄花柳组
18
子房、小枝被毛。
沼柳组
18
子房、小枝无毛。
越桔柳组
19
花序下垂,细长,疏花,柱头受粉后逐渐脱落。
大白柳组
19
花序不下垂(果序有时下弯)。
20
20
花序近无花序梗,或受粉后稍伸长,基部无叶或具2-3鳞片状小叶(最长仅1厘米左右)。
21
20
花序有花序梗,梗上常有(1)2-3个叶(叶长1厘米以上),有的于果熟时脱落。
25
21
花柱与子房近等长。
粉枝柳组
21
花柱比子房短的多。
22
22
子房无毛。
鹿蹄柳组
22
子房有毛。
23
23
子房圆锥形至线状圆锥形,果线状圆锥形;果瓣干后向外拳卷。
黄花柳组
23
子房卵形或狭卵形,果有时为卵状圆锥形;果瓣干后向外反,一般不拳卷。
24
24
花序长圆形至短圆柱形,较粗壮,长约为粗的2-3(-4)倍。
蒿柳组
24
花序圆柱形,较细长,长约为粗的4倍以上。
紫柳组
25
苞片一般黄绿色,干后浅褐色。
26
25
苞片上部深褐色至黑色。
29
26
开花时,幼叶已很大(长约4厘米以上);有的花序下部的子房柄较长,向上渐短或至无柄,果序长达10厘米以上。
大叶柳组
26
开花时,幼叶很小,果序长一般不超过10厘米。
27
27
子房有毛,花序粗6毫米以上。
紫枝柳组
27
子房无毛(个别种子房的基部或腹部有毛),花序粗2-4(6)毫米。
28
28
苞片与子房柄近等长。
青藏矮柳组
28
苞片比子房柄长的多。
繁柳组
29
子房有毛。
30
29
子房无毛;开花时幼叶椭圆形至近圆形。
31
30
苞片长约1毫米,子房长约2毫米,幼叶倒披针形。
灌木柳组
30
苞片长2毫米以上,子房长约4毫米,幼叶倒卵形。
绿叶柳组
31
幼叶全缘,花柱长1毫米以上。
毛柳组
31
幼叶有细锯齿,花柱较短。
鹿蹄柳组
32
顶生于正常的小枝上,其下面有正常的叶子,植株高一般30-50(100)厘米。生西南高山,常与高山杜鹃混生,形成杜鹃矮柳灌丛。
青藏矮柳组
32
花序侧生稀顶生于正常的小枝上,花序梗上的叶,一般较正常枝叶小;植株高1米以上。
33
33
腹腺狭长圆形至条形,长多在0.5毫米以上(如花序细长,幼叶背面密被绢毛或绒毛,属于裸柱头柳组Sect. Psilostigmatae Schneid.) 。
裸柱头柳组
33
腹腺不为条形,一般下部宽而粗,长一般在0.5毫米以内。
40
34
房无毛。
硬叶柳组
34
子房有毛。
35
35
苞片2色,下部色浅,上部深褐色至黑色。
36
35
苞片1色(黄绿色,干标本中为褐色)。
37
36
花序较粗短,粗约1厘米以上;幼叶倒卵状长圆形至宽椭圆形。
细柱柳组
36
花序稍细,粗通常在1厘米以内,幼叶多线形至披针形至倒披针。
蒿柳组
37
苞片仅基部有毛;幼叶线形或狭披针形。
乌柳组
37
苞片有长毛。
38
38
花柱无或近无;幼叶倒卵状长圆形。
秋华柳组
38
花柱明显;幼叶椭圆形或卵形。
39
39
子房无柄;幼叶有齿。
川柳组
39
子房有短柄,幼叶全缘。
紫枝柳组
40
花序椭圆形、长圆形或短圆柱形(柳组Sect. Salix的白柳S. alba L. 有时为圆柱形),通 =常长为粗的3(4)倍以内。
41
40
花序圆柱形,长为粗的4倍以上,如小于4倍,则花序梗较长,叶较大。
51
41
花序基部无小叶。
42
41
花序基部有小叶。
46
42
幼叶长宽之比为3:2-3:1。
43
42
幼叶长宽之比为4:1-10:1。
44
43
苞片黄绿色,干后褐色。
紫枝柳组
43
苞片上部深褐色至黑色。
细柱柳组
44
子房无毛;生沙丘上。
黄柳组
44
子房有毛或无毛,但不生沙丘上。
45
45
幼枝、叶无毛。
筐柳组
45
幼枝、叶常被密绒毛。
郝柳组
46
子房及果较大,长达9毫米;幼叶有粘质,边缘有整齐明显的细腺锯齿。
五蕊柳组
46
子房及果长一般不超过5毫米;幼叶无粘质,边缘齿尖的腺不明显或全缘。
47
47
叶灰蓝色或灰绿色,若为绿色,则对生或近对生。
48
47
叶不为上述色泽,互生。
49
48
叶灰蓝色或叶对生或近对生。
杞柳组
48
叶灰绿色。
绿叶柳组
49
花柱长一般在0.5-1.5毫米,不分裂。
灌木柳组
49
花柱长一般在0.5毫米以内,稀较长,分裂。
50
50
小枝细长,幼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狭椭圆形;乔木或小乔木。
柳组
50
小枝短,叶不为上述形状;灌木。
硬叶柳组
51
花柱长1毫米以上(如子房无毛,花柱不分裂或微浅裂;如深裂,见下列对应的一条),或长0.6毫米,全裂;子房全部有毛(个别变种无毛,则叶在开花时已很大)。
52
51
花柱长1毫米以内;稀1毫米以上,则子房无毛或花序近对生。
60
52
花柱全裂至中裂,稀浅裂。
裸柱头柳组
52
花柱不分裂或微有浅裂。
53
53
子房无毛。
毛柳组
53
子房有毛。
54
54
幼叶下面密被绢毛或绒毛。
银柳组
54
幼叶下面无毛或稍有毛。
55
55
苞片被长毛。
灌木柳组
55
苞片仅有短柔毛。
北极柳组
60
开花时,幼叶已长4厘米以上,叶缘不及卷,花序梗上着生正常叶子。
大叶柳组
60
开花时,无叶或叶小,如幼叶已长达4厘米,则叶缘常向叶下面席卷。
61
61
花柱不分裂或无,花序多无梗,少数有梗。幼叶线形至披针形,子房多有毛(如花柱浅裂,则子房有毛,圆锥形)。
62
61
花柱全裂至浅裂,稀不分裂,花序有梗。
63
62
幼枝、叶无毛。
筐柳组
62
幼枝、叶被毛。
郝柳组
63
子房无毛(或稍有微毛,近无毛,或仅基部有毛)。
繁柳组
63
子房有毛。
64
64
苞片披针形或长圆状倒卵形。
灌木柳组
64
苞片不为上述形状。
65
65
花序梗上的叶至果熟期几全脱落。
紫枝柳组
65
花序梗上的叶至果熟期也不脱落。
66
66
幼叶下面被柔毛,至少脉上有毛,苞片多有长毛。
绵毛柳组
66
幼叶下面密被绢毛或无毛,则有白粉。
裸柱头柳组
《中国植物志》第20(2)卷(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