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属豆科
Glycine Willd. (Leguminosae)
56. 大豆属* Glycine Willd.
名称文献:Willd. Sp. Pl. ed. 4, 3: 1053. 1802 (nom. cons.), non Glycine Linn. Sp. Pl. ed. 1: 753. 1753; Hermann in U. S. Dept. Agr. Techn. Bull. 1268. 1962; Hutch. Gen. Fl. Pl. 1:449. 1964; Verdc. in Taxon 15: 34. 1966; Lackey in Phytologia 37: 209. 1977, et in Taxon 27:560. 1978, et in Polhill & Raven, Adv. Leg. Syst. 318. 1978.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草质或近木质,通常具根瘤;茎粗状或纤细,缠绕、攀援、匍匐或直立。羽状复叶通常具3小叶,罕为4-5(-7);托叶小,和叶柄离生,通常脱落;小托叶存在。总状花序腋生,在植株下部的常单生或簇生;苞片小,着生于花梗的基部,小苞片成对,着生于花萼基部,在花后均不增大;花萼膜质,钟状,有毛,深裂为近二唇形,上部2裂片通常合生,下部3裂片披针形至刚毛状;花冠微伸出萼外,通常紫色、淡紫色或白色,无毛,各瓣均具长瓣柄,旗瓣大,近圆形或倒卵形,基部有不很显著的耳,翼瓣狭,与龙骨瓣稍贴连,龙骨瓣钝,比翼瓣短,先端不扭曲;雄蕊单体(10)或对旗瓣的l枚离生而成二体(9+1);子房近无柄,有胚珠数颗,花柱微内弯,柱头顶生,头状。荚果线形或长椭圆形,扁平或稍膨胀,直或弯镰状,具果颈,种子间有隔膜,果瓣于开裂后扭曲;种子1-5颗,卵状长椭圆形、近扁圆状方形、扁圆形或球形。▽属后选模式种:澎湖大豆 Glycine clandestina Willd.
产地分布:约1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至温带地区。我国产6种。
检索表
1
总状花序长于叶,长4-8厘米。
澎湖大豆
1
总状花序短于叶,通常长1-3厘米。
2
2
一年生草本,根草质,侧根密生于根的上部呈钟罩状。
3
2
多年生草本,根近木质,侧根稀生于根的上部和下部,不呈钟罩状。
5
3
茎直立;栽培植物。
大豆
3
茎缠绕或不完全缠绕;野生植物。
4
4
茎纤细,缠绕;荚果长17-23毫米,宽4-5毫米;种子小,长2.5-4毫米,宽1.8-2.5毫米,褐黑色。
野大豆
4
茎粗壮,缠绕或匍匐;荚果长20-30(-40)毫米,宽5-7毫米;种子亦较大,长5-6毫米,宽4-4.5毫米,褐色、黑色或黑黄相间的双色,少有其他颜色。
宽叶蔓豆
5
茎下部的小叶倒卵形、卵圆形至长圆形,上部的小叶卵状披针形,长椭圆形或长圆形,小叶两面被白色短柔毛;总状花序的花稀疏;荚果长圆形而直,于种子间不缢缩;种子长圆形,具颗粒状小瘤点呈星状凸起。
烟豆
5
茎下部和上部的小叶均为卵圆形,小叶两面均密被黄褐色绒毛,总状花序的花密集于顶端;荚果扁而直,于种子间缢缩;种子扁方圆形,具密小瘤点或蜂窝状小孔。
短绒野大豆
《中国植物志》第41卷(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