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属葡萄科
Vitis L. (Vitaceae)
9.葡萄属Vitis L.
名称文献:L. Sp. Pl. 293. 1753. p. p. et Gen. Pl. ed. 5. 95. no. 250. 1754; Bentham & Hook f. Gen. Pl. 1: 387. 1862. p. p.; Planch. in DC. Monagr. Phan. 5: 395.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有卷须。叶为单叶、掌状或羽状复叶;有托叶,通常早落。花5数,通常杂性异株,稀两性,排成聚伞圆锥花序;萼呈碟状,萼片细小;花瓣凋谢时呈帽状粘合脱落;花盘明显,5裂;雄蕊与花瓣对生,在雌花中不发达,败育;子房2室,每室有2颗胚珠;花柱纤细,柱头微扩大。果实为一肉质浆果,有种子2-4颗。种子倒卵圆形或倒卵椭圆形,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部呈圆形或近圆形,腹面两侧洼穴狭窄呈沟状或较阔呈倒卵长圆形,从种子基部向上通常达种子1/3处;胚乳呈M形。x=19。
产地分布:本属的模式种:葡萄Vitis vinifera L.
产地分布:葡萄属有60余种,分布于世界温带或亚热带。我国约38种,其中葡萄V. vinifera L.是著名的水果和酿酒原料,世界各地栽培历史悠久;野生的葡萄集中分布在3个中心:①东亚分布中心;②北美-中美分布中心;③欧洲-中亚分布中心。其中东亚分布中心为最大歧异中心,其次是北美,欧洲-中亚种类极少。东亚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分布区狭小并呈点状分布的种类在我国高达20%以上,若干种正处于濒危状态之中。近年来发现的一些种类甚为特殊,为矮小藤状灌木,单卷须;也发现了一些抗逆性强的种类,它们都是重要的葡萄种质资源。迄今为止,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和宁夏等省区,尚未发现野生葡萄种类。
功能用途:本属若干野生种类根、茎、叶或果可作药用,果可食或酿酒,种子可炸油。
检索表
1
叶为单叶。
2
1
叶为3-5出复叶。
40
2
小枝有皮刺,老茎上皮刺变成瘤状突起。
刺葡萄
2
小枝无皮刺,老茎上也无瘤状突起。
3
3
小枝和叶柄被刚毛、有柄或无柄腺体。
4
3
小枝和叶柄被柔毛或蛛丝状绒毛,不被刚毛和腺毛。
5
4
小枝和叶柄密被有腺刚毛,叶通常卵圆形或阔卵圆形,不明显5浅裂或不分裂,叶缘锯齿顶端尖锐。
秋葡萄
4
小枝和叶柄疏生有柄或无柄腺体,叶通常卵圆形或卵椭圆形,明显3-5浅裂,也有深裂几达基部或有不明显分裂者,叶缘锯齿顶端较钝。
陕西葡萄
5
叶下面绿色或淡绿色,稀紫红色或淡紫红色,无毛或被柔毛,抑或被稀疏蛛丝状绒毛,但决不为绒毛所遮盖。
6
5
叶下面为密集的白色或锈色蛛丝状或毡状绒毛所遮盖。
31
6
叶下面完全无毛或仅脉腋有簇毛,若幼时被绒毛者老后脱落。
7
6
叶下面或多或少被柔毛或至少在脉上被短柔毛或蛛丝状绒毛。
15
7
叶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不为戟形,不分裂。
8
7
叶戟形或三角状戟形,3-5浅裂或中裂,或混生有不裂者;花序狭小,圆柱形,基部分枝不发达。
14
8
叶卵圆形、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显著心形或深心形。
9
8
叶卵形、卵圆形、长椭圆形或卵披针形,基部微心形或近截形。
13
9
叶基缺凹成钝角,稀下部叶两侧不靠近,但绝不重叠。
10
9
叶基缺两侧靠近或部分重叠。
12
10
花序轴嫩时被稀疏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几无毛,绝不被直毛;叶心状卵形或阔卵形,顶端急尖或短尾尖。
小果葡萄
10
花序轴被短柔毛。
11
11
叶卵圆形,顶端急尖或短尾尖,网脉两面微突出。
云南葡萄
11
叶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渐尖,网脉两面明显突出。
罗城葡萄
12
叶质地较厚,叶缘有整齐细锯齿,叶片上部两侧无小角状突出裂片,顶端急尖、渐尖或短尾尖,下面常被白霜,稀白霜不明显。
东南葡萄
12
叶质地较,薄,边缘有不整齐粗牙齿,叶片上部两侧有一粗大牙齿突出形成小角状裂片,顶端短尾尖,下面无白粉。
蒙自葡萄
13
叶卵形或卵圆形,无白粉,网脉不明显突出。
葛藟葡萄
13
叶长椭圆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常被白粉,网脉明显突出。
闽赣葡萄
14
叶缘有每侧锯齿12-16个,显著具缘毛,下面网脉明显而突出。
温州葡萄
14
叶缘每侧有7-10个锯齿,仅上面边缘具极短而稀疏的毛,无明显的缘毛,下面网脉明显而不突出。
乳源葡萄
15
叶显著3-5裂或混生有不明显分裂叶。
16
15
叶不分裂,稀不明显3-5浅裂。
23
16
叶基部深心形,基部狭窄,两侧靠近或部分重叠,叶缘有粗牙齿,较深,裂缺凹成锐角,稀钝角,栽培种。
葡萄
16
叶基部心形,基缺凹成钝角或圆形,叶缘锯齿较浅。野生种。
17
17
卷须2 (-3)叉分枝,成熟背面为绿色,稀叶脉带紫色。
18
17
卷须不分枝,稀混生有2叉分枝。
21
18
叶不分裂或3-5浅裂,浅裂者裂片宽阔。
19
18
叶3-5中裂至深裂,裂片狭窄,稀裂片再羽裂,或有时混生有浅裂叶。
20
19
叶卵圆形或卵椭圆形,基缺和裂缺凹成钝角张开。
桦叶葡萄
19
叶阔卵圆形,基缺和裂缺通常凹成圆形,稀呈成钝角。
山葡萄
20
植株生长矮小,藤纤细,呈披散状或低攀援习性;叶缘锯齿较少,每侧有锯齿5-9个。
湖北葡萄
20
植株生长强壮,藤较粗,高攀援;叶缘锯齿较多,每侧有锯齿16-25个。
21
小枝、叶柄疏被褐色长柔毛;叶不裂和2-3中裂叶混生,叶边缘有显著长睫毛;通常上部叶无柄或有极短的柄,下部叶通常显著有柄。
菱叶葡萄
21
小枝、叶柄和花序轴疏生短柔毛;叶通常3-5浅裂或中裂,叶缘无睫毛或有短睫毛;上下部叶均有叶柄。
22
22
叶下面绿色或带淡紫色,花序轴、叶柄和叶被疏短柔毛,网脉仅下面微突出。
井冈葡萄
22
叶片下面显著紫红色;花序轴、叶柄和叶片上下两面脉上被短柔毛,网脉两面显著突出。
红叶葡萄
23
叶下面至少脉上被蛛丝状绒毛,稀老后脱落几无毛,决不被直毛。
24
23
叶下面至少在脉上被直毛,有时混生有蛛丝状绒毛。
26
24
花序轴被短柔毛并混生有蛛丝状绒毛;叶缘有不整齐锯齿,常有一大齿突出成一小角状。
24
花序轴或多或少被蛛丝状绒毛,决不被直毛。
25
25
植株高攀援,小枝粗状;叶较大(7-16厘米×5-12厘米),叶缘锯齿较多,每侧有锯齿16-20个。
网脉葡萄
25
植株矮小,呈披散状藤本;叶较小(3-7厘米×2.5-6厘米),叶缘锯齿较少, 每侧有锯齿5-13个。
武汉葡萄
26
叶棱状卵形或棱状椭圆形,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上部叶柄较短,长0.2-0.5厘米。
菱叶葡萄
26
叶卵形或卵椭圆形,基部心形、微心形或近截形,稀圆形;叶柄长1厘米以上。
27
27
叶基部显著心形。
28
27
叶基部浅心形或近截形,稀圆形。
30
28
小枝密被锈色柔毛,、永不脱落;叶下面脉上密被锈色横展柔毛;叶基部深心形,两侧靠近。
河口葡萄
28
小枝无毛或被稀疏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叶下面脉上密被白色或棕色短柔毛,叶基部心形,基缺凹成钝角。
29
29
小枝无毛;叶下面脉上被开展褐色短柔毛。
29
小枝被稀疏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几无毛;叶下面脉上伏生白色短柔毛并混生有稀疏蛛丝状绒毛。
华东葡萄
30
卷须二叉分枝;叶卵圆形或卵椭圆形。
桦叶葡萄
30
卷须不分枝;叶三角状卵形或卵披针形。
狭叶葡萄
31
叶3-5裂或为两型叶者同时混生有不裂叶。
32
31
叶不分裂或不明显3-5浅裂。
35
32
叶3-5浅裂,裂片较宽阔。
33
32
叶3-5深裂或中裂。
34
33
小枝被白色绒毛,绝不被直毛;卷须二叉分枝。
桑叶葡萄
33
小枝或多或少被短柔毛;卷须不分枝或混生有二叉分枝。
小叶葡萄
34
叶为两型叶,某些上部分枝为典型的3-5中裂,下部其他分枝叶完全不分裂,干时上面网脉明显突出。
龙泉葡萄
34
叶为单型叶,深裂者有时重复羽裂,中裂者裂片宽阔不再分裂,稀混生有浅裂叶。
35
叶基部浅心形或近截形,有时下部混生有显著心形叶者。
36
35
叶基部深心形,基缺凹成圆形或锐角,两侧接近或靠合。
39
36
小枝和花序轴或多或少被蛛丝状绒毛,但不被直毛。
毛葡萄
36
小枝和花序轴或多或少被短柔毛。
37
37
叶片上面嫩时疏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无毛;小枝和花序轴疏生蛛丝状绒毛。
美丽葡萄
37
叶片上面密被或仅沿脉伏生短毛;花序轴密被短柔毛。
38
38
小枝被稀疏柔毛;叶片微浅裂,基部截形,上面仅沿脉伏生稀疏短毛。
麦黄葡萄
38
小枝密被柔毛;叶片不分裂,基部呈浅心形,上面密被短柔毛。
庐山葡萄
39
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基缺两侧顶端接近并凹成锐角,顶端急尖至渐尖,下面脉上为绒毛所遮盖。
绵毛葡萄
39
叶片近圆形或五角状圆形,基缺狭窄,两侧接近或靠合,顶端急尖,下面脉上密被开展柔毛。
勐海葡萄
40
小枝和花轴或多或少被有柔毛;叶成熟时下面被疏柔毛,或初时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变稀疏。
变叶葡萄
40
小枝和花轴或多或少被蛛丝状绒毛,但绝不被直毛;叶下面被褐色蛛丝状绒毛所遮盖,绒毛永不脱落。
鸡足葡萄
《中国植物志》第48(2)卷(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