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 Mitratae Kukenth. (Cyperaceae)
组19. 灰帽薹草组(植物研究)Sect. 19. Mitratae Kukenth.
名称文献:Sect. 19. Mitratae Kukenth. in Engl., Pflanzenr. Heft 38 (IV, 20): 458, 1909, pro parte; Raymond in Mem. Jard. Bot. Montreal 53: 60, 1959; Kern et Nooteboom in van Steenis, Fl. Males. Ser. 1, 9 (1): 150, 1979. ——Sect. Praecoces Christ subsect. Mitratae. (Kukenth.) Ohwi, Cyperac. Japon. I: 340. 1936. ——Sect. Praecoces Christ subsect. Praecoces T. Koyamain Journ. Fac. Sci. Univ. Tokyo Sect. III, 8 (4): 168, 1962.
形态特征:小穗通常单性,顶生小穗为雄性,侧生小穗多为雌性,少有雄雌顺序,雌小穗长圆柱形、圆柱形至线形。果囊草质,无毛或具微毛,具短喙或近无喙,喙口平截或具2尖齿。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三棱形,无凹陷或棱上或棱面上有凹陷;花柱基部膨大,宿存,似僧帽状的帽顶。小坚果顶端稍膨大似帽檐;柱头3个。
形态特征:本组中的某些种类系多型种,如下Koyoma (Bot. Mag. Tokyo 74: 321-330, 1961),将34个分类群合并成一种,合并后的种名采用C. pisiformis Boott, (但在1978年台湾植物志改采用C. sachalinensis F. Schmidt) 在该种下细分为15个变种、2变型,这些变种之间区别甚微,且多中间类型。为什么某些种具如此多的变异?T. Hoshino (Bull. Hiruzen Research. Inst. 4. 5: 33-37, 1980) 归之于染色体的非整倍性 (aneuploidy) 所致,他详尽地研究了本组日本产的C. conica Boott染色体,该种非但有六个细胞型(2n=32,33,34,36,37,38),其中2n=33者显示为结构变异,2n=37者为杂交产物,而2n=32,34,36和38者之间的外形变异也很大,尤其是2n= 38者的果囊具长喙,喙端具2尖齿,若仅就这一特征而论,使人很难将它置于本组中。本组作者有鉴于此,因此对我国C. pisiformis Boott类群的处理较为折衷,凡具区别特征较明显者,而二者之间的中间类型又较少者,仍保留它们作为“种”一级的分类群,其它的均归之于广义的C. pisiformis Bootto这样既不同于T. Koyama那样作大量的归并,也不再作过多的分割,无把握地命名许多新种或新变种,这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从我们目前撑握标本不足的实际出发,不得已采取的处理办法,更不表示作者对划分Carex属的种的概念。
形态特征:组模式种:灰帽薹草Carex mitrata Franch.
检索表
5
果囊向轴面显著隆起,喙向下弯。小坚果仅在棱面下部稍凹陷。
5
果囊向轴面不显著隆起,喙直。小坚果在棱面上、下部分均具凹陷。
6
7
果囊椭圆状菱形至菱状长圆形,长2.5-3毫米。
8
8
雌小穗线状圆柱形,宽2-2.5毫米,具较疏的花。
8
雌小穗圆柱形或长圆状圆柱形,宽3-4毫米,具较密的花。
9
雄小穗圆柱状线形,稀长圆状线形 (C. mitrata var. aristata) 雄花鳞片先端钝圆至平截,其基部边缘可合拢抱住小穗轴。
10
9
雄小穗近球形、卵形、长圆形至圆柱形,雄花鳞片先端钝至锐尖或多少具短尖,其基部边缘不足以合拢抱住小穗轴。
11
11
小穗2个,侧生的雄雌顺序,近无柄,长圆状卵形至近球形,宽5-8毫米。
11
小穗通常多于2个,若偶有2个,其侧生的为雌小穗,宽不超过5毫米。
12
12
苞鞘甚短,其最下一个通常也仅长达5-8毫米。
13
13
雄小穗具极短的柄,其下的1个雌小穗和它紧密接近。雄花鳞片通常中间绿色,边缘白色,稀中间略带淡棕色;雌花鳞片中间也多为绿色,中脉延伸成小芒尖。
13
雄小穗具较长的柄,一般高出其下的1个雌小穗甚多。雄花鳞片淡棕色,雌花鳞片多带淡棕色,先端尖或钝,中脉不延伸成小芒尖或有延伸者则雄小穗具柄 (C. kiangshuen-sis),不紧靠其下雌小穗。
14
16
雌花鳞片中脉延伸成短尖。果囊长3-3.5毫米。
17
雌小穗卵形、卵状长圆形至圆柱形,宽4-5毫米,具较密的果囊。
18
17
雌小穗线形至线状圆柱形,稀长圆状卵形,宽2-3毫米,具较疏的果囊。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