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属兰科
Cymbidium Sw. (Orchidaceae)
82.兰属Cymbidium Sw.
名称文献:Sw. in Nov. Acta Soc. Scl. Upsal. 6: 70. 1799; P. F. Hunt in Kew Bull. 24: 93. 1970; Seth et Cribb in Arditti (ed.) , Orch. Biol., Rev. Persp. 3: 283. 1984; Du Puy et Cribb, Genus Cymbidium 54. 1988. ——Jensoa Raf in., Fl. Tellur. 4: 38. 1836. ——Cyperorchis Bl., Rumphia 4: 47. 1848. ——Iridorchis Bl., Orch. Arch. Ind. 1: 92. 1858.
形态特征: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鳞茎;假鳞茎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较少不存在或延长成茎状,通常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花葶侧生或发自假鳞茎基部,直立、外弯或下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较少减退为单花;花苞片长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较大或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时与蕊柱合生达3-6毫米;侧裂片直立,常多少围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弯;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通常从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时末端膨大或中部断开,较少合而为一;蕊柱较长,常多少向前弯曲,两侧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时具短毛,花粉团2个,有深裂隙,或4个而形成不等大的2对,蜡质,以很短的、弹性的花粉团柄连接于近三角形的粘盘上。
产地分布:全属约4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向南到达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我国有29种,广泛分布于秦岭山脉以南地区。
检索表
1
花粉团2个,有深裂隙。
2
1
花粉块4个,成2对 (建兰亚属Subgen. Jensoa) 。
建兰亚属
2
唇瓣基部不与蕊柱基部合生(兰亚属Subgen. Cymbidium) 。
兰亚属
2
唇瓣基部与蕊柱基部合生,合生部分长达2-6毫米 (大花亚属Subgen. Cyperorchis) 。
大花亚属
3
叶厚革质,先端为不等的2圆裂、2钝裂、2尖裂或微缺(硬叶组Sect. Cymbidium)。
硬叶组
3
叶坚纸质或纸质,先端近渐尖、急尖或钝,略斜歪,不裂。
5
4
唇瓣侧裂片超出蕊柱和药帽之上或至少与之等长;花序通常具20-35朵花。
纹瓣兰
4
唇瓣侧裂片短于蕊柱与药帽;花序通常具10-20朵花。
硬叶兰
5
叶背面2条侧脉较中脉更凸起,尤其在下部;花葶下弯或下垂,疏生5-9朵花;蕊柱长9-10毫米,为萼片长度的1/2-3/5 (带叶组Sect. Himentophyllum) 。
冬凤兰
5
叶背面中脉较2条侧脉更凸起,尤其在下部;花葶近直立或稍外弯,通常密生10-50朵花;蕊柱长12-15毫米,为萼片长度的2/3 (多花组Sect. Floribunda )。
多花组
6
叶较窄,宽8-15 (-20)毫米;鞘绿色;蕊柱基部无耳。
多花兰
6
叶较宽,宽20-30 (-38)毫米;鞘紫色;蕊柱基部有一对小耳。
果香兰
7
叶狭椭圆形,长17-22厘米,基部骤然收狭为柄;假鳞茎裸露, (斑舌兰组Sect. Parishiella ) 。
斑舌兰
7
叶带形,长在30厘米以上,基部略收狭,无明显叶柄;假鳞茎多少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
8
8
花序下垂;花下垂,近钟形;花被片不展开 (莎草兰组Sect. Cyperorchis) 。
莎草兰组
8
花序近直立或弯,较少下垂;花平展,非钟形;花被片展开。
10
9
叶宽8-10毫米;花序具7-20朵花;唇瓣上有明显的红色小斑点。
莎草兰
9
叶宽14-20毫米;花序具20-35朵花;唇瓣上不具或偶见少数红色小斑点。
垂花兰
10
植株每2至数年长出新假鳞茎;叶先端细微的不等2裂;花葶发自叶腋;花粉团近四方形 (腋花组Sect. Eburnea) 。
11
10
植株每年长出新假鳞茎;叶先端不分裂;花葶发自假鳞茎近基部处;花粉团非四方形 (大花组Sect. Iridorchis).
大花组
11
假鳞茎卵球形至梭形,增大但不继续延长;花1 (-2)朵;唇盘上2枚褶片靠合为一。
独占春
11
假鳞茎狭长,茎状,不断延长,包藏于叶基之内;花 (2-) 3至多朵;唇盘上2枚褶片分离。
大雪兰
12
萼片与花瓣白色,后期有时略带淡红褐色。
13
12
萼片与花瓣非白色。
14
13
叶宽7-12毫米;萼片长3-3.5厘米;唇瓣上具3条纵褶片;蕊柱长2.4-2.8厘米。
美花兰
13
叶宽13-15毫米;萼片长5.8-6.4厘米;唇瓣上具2条纵褶片;蕊柱长达4厘米。
文山红柱兰
14
唇瓣中裂片上有1个深红色的锚形 (或V形) 斑,斑上面密生细毛。
碧玉兰
14
唇瓣中裂片上不具上述锚形 (或V形) 斑。
15
15
唇瓣中裂片上有2-3行长毛,长毛从褶片末端延伸至中裂片中部;唇盘上2条纵褶片上亦具长毛。
16
15
唇瓣中裂片上不具2-3行长毛,仅散生有短毛;唇盘上2条纵褶片上具短毛或乳突,不具长毛。
17
16
唇瓣侧裂片仅脉上有毛;唇盘上2条褶片之间有1行长毛;花瓣镰刀状,多少扭曲;蕊柱长3.4-4.4厘米。
西藏虎头兰
16
唇瓣侧裂片散生短毛;唇盘上2条褶片之间不具1行长毛;花瓣狭卵形,不扭曲;蕊柱长2.5-2.9厘米。
黄蝉兰
17
叶的关节位于距基部3-6.5厘米处;叶宽7-15毫米;花瓣镰刀状,宽3.5-7毫米;萼片与花瓣密生许多红褐色纵条纹和斑点;蕊柱长2.3-3.2厘米。
长叶兰
17
叶的关节位于距基部 (4-) 6-10厘米处,叶宽14-23毫米;花瓣不为镰刀状,宽7-13毫米;萼片与花瓣绿色,偶见少数淡红褐色的纵条纹,有时基部略有深红色斑点;蕊柱长2.7-4厘米。
18
18
萼片与花瓣绿色,不具红褐色纵条纹;唇瓣侧裂片脉上有暗红褐色斑点。
虎头兰
18
萼片与花瓣黄绿色,有少数不甚明显的淡红褐色纵条纹;唇瓣侧裂片上有红褐色脉,边缘有斑点。
滇南虎头兰
19
腐生植物,无绿叶 (腐生组Sect. Pachyrhizanthe)。
大根兰
19
自养植物,有绿叶。
20
20
叶倒狭针状长圆形至狭椭圆形 (兔耳兰组Sect. Geocymbidium )。
兔耳兰
20
叶带形 (建兰组Sect. Jensoa) 。
21
21
假鳞茎小,数个聚生成根状茎状,仅最前面的1个假鳞茎有叶 (2-4枚) ;叶冬季凋落,春季生出 (但在温室栽培中可不落叶) 。
落叶兰
21
假鳞茎不存在或至少不聚生或根状茎状;叶通常多年生,数个假鳞茎上均有叶。
22
22
植株地下具扁圆柱形的、肥厚的、多节的根状茎;通常单株生长,具2-3枚叶;花小, 萼片长13-16毫米。
珍珠矮
22
植株在地下不具上述根状茎;通常多株聚生;花大,萼片长在2厘米以上。
23
23
叶2-3枚,下部收狭成长柄;叶柄铁丝状。
邱北冬蕙兰
23
叶 (3-) 4至多枚,无长柄,若有柄亦不为铁丝状。
24
24
叶基部二列套迭并有宽2-3毫米的膜质边缘。
莎叶兰
24
叶基部不为上述情形,亦无膜质边缘。
25
25
在花序中部的花苞片长度不及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3,至多不到1/2。
26
25
在花序中部的花苞片长度超过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2或至少为1/3以上。
27
26
叶宽1-1.5(-2-5)厘米,绿色,关节距基部2-4厘米;花葶通常短于叶;花序具3-9(-13)朵花。
建兰
26
叶宽(1.5-)2-3厘米,暗绿色,关节距基部3.5-7厘米;花葶通常长于叶;花序具10-20朵花。
墨兰
27
萼片狭长,宽3.5-5(-7)毫米;花苞片狭长,宽1.5-2毫米;花期8-12月。
寒兰
27
萼片较宽,宽6-12毫米;花苞片宽2-5毫米或更宽。
28
28
花葶略弯曲;花序中部的花苞片短于花梗和子房;叶脉通常透明;假鳞茎不 明显。
蕙兰
28
花葶挺直;花序中部的花苞片明显长于花梗和子房;叶脉不透明;假鳞茎小,但明显存在。
春兰
《中国植物志》第18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