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揭牌一周年,如何打造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2023/04/18    中国之声      点击次数:5059   


4月18日是国家植物园揭牌一周年的日子。在北京香山脚下,春光明媚、百花齐放,国家植物园正在举办首届桃花观赏季暨世界名花展;园内桃花、海棠、郁金香、牡丹等40万余株春花迎风怒放,科普馆、展览温室内也游人如织,人们尽情徜徉在神奇的植物世界里。

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只是国家植物园功能的一部分,而其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定位则是开展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一年来,国家植物园里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如何匠心打造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植物迁地保护为什么如此重要?

说起植物的迁地保护,也就是将植物迁出原始生境,移入植物园等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方式,国家植物园南园副主任林秦文提到一种罕见的植物——刺苞南蛇藤。

林秦文:有个植物叫刺苞南蛇藤,原来东北到华北一直到华东都有分布。我们一直考察,几十年下来,从来没见过。它到底是什么状态?查标本馆也没有,所以很长时间我们都觉得这个植物可能已经绝种了。去年我们在北京野外考察的时候,在一个很特别的小山沟里面发现了,旁边就是农田、果树、水沟,10平方米左右的一个地方,就那么几株,这就很需要“抢救”了。找了几棵带根的小枝回来,在我们棚里,现在也养活了,但数量还是很少,要是数量扩大,这个种就能保住了。

原来,这么罕见的植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没有科研人员注意到它们,或许就成了只存在于档案里的一段描述。过去一年,国家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从云南怒江贡山引种十齿花,使国家植物园新增一个“科级成员”;引种两种槽舌兰属植物,让珍稀兰科植物在国家植物园“安家落户”;中国特有树种、树龄可达千年以上的巨柏,也在这里成功繁育出一批苗木。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贺然说,这一年,国家植物园完成了植物种类资源本底调查,共收集各类植物1.7万余种。

贺然:包括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像兰科、苦苣苔科、天南星科、苏铁科、景天科等多个植物类群,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迁地保护功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除了植物种类,我们目前已经收藏了植物标本300万份,还要通过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离体资源,包括种子、花粉和其他一些器官,实现活体植物和植物离体资源迁地保护功能的覆盖。

去年群体开花的巨魔芋种子发芽了!

巨魔芋原产于苏门答腊岛的热带雨林,被誉为世界珍稀濒危植物三大旗舰种之一,人工栽培并开花极为困难。大家或许还记得去年7月,国家植物园北园展览温室内首次实现巨魔芋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群体开花的消息,这条直冲热搜的新闻如今又有了续集。贺然介绍,最近,这批巨魔芋的种子已经陆续开始发芽。

贺然:它是雌雄同株,我们就用第一朵的花粉为第二株授粉,用第二株给第三株授粉。一周之前,科研人员发现播种的第一批种子都陆续发芽,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巨魔芋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它开花尤其是第一天确实很臭,从生物学意义来讲是吸引昆虫传粉,但是为什么这么臭?里面到底有什么成分?我们对气味中挥发性成分和释放规律进行研究,成果已经被国际SCI期刊收录了,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发表。

葡萄冬季埋土防寒?不用了!

为了防寒越冬,每逢秋季,在我国北方地区,葡萄种植户往往需要将葡萄枝蔓埋进土里,到第二年春季再重新出土上架,造成机械化应用程度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梁振昌说,经过六十余年的努力,科研团队终于攻克难关,2个抗寒旱酿造葡萄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种质资源。

梁振昌:欧亚种葡萄起源于高加索南面,适应于地中海的气候条件。比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现在主栽的都是欧亚种,在驯化过程中,抗病抗寒的基因都已经丢失了,在中国需要埋土防寒才能安全过冬,葡萄园管理成本接近法国10倍。欧洲、美国的葡萄园非常适宜机械化,但我们出土埋土导致它的架型每年都不一样,很难进行标准化种植。虽然酒的品质很好,但从产业来讲竞争力较弱。我们用中国野生的抗寒山葡萄资源和欧洲传统品种“玫瑰香”杂交选育出来两个国产品种,免埋土、高抗寒,且质量很好,大面积应用以后,会极大降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生产成本,让葡萄酒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大数据+植物=?

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加持。中科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执行主任吴慧介绍,国家植物园构建了植物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植物物种全息数据库……持续用科技力量服务于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

吴慧:打造物种全时空、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数据库,构建植物物种精准分布数据库、打造了世界最大的图像库,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DNA条形码数据库,可以去我们的网站进行一站式全数据的检索服务。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在哪分布?我们刻画了一个10千米网格的数据分布,有些是保护的热点区域,还有一些是保护的空缺,我们一方面可以去建议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如何做,另外一方面可以精准指导怎么去系统地收集保存这些重点野生保护植物。

立足中国特色、对标世界一流

梁振昌介绍,过去一年来,国家植物园聚焦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和重要资源植物大类群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梁振昌:科学研究可以说是迁地保护、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等工作的核心支撑。这一年来,国家植物园发布了《中国植物物种名录(2022版)》,为植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对兰科植物开展全国性调查,建成了全国联网的兰科植物保护与监测平台。国家植物园还不断发掘创制新资源植物种质,选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新品种,支撑国家种质安全,一年来共获得22项植物新品种权。

一周年,成果丰硕;一周年,只是起点。贺然说,目前,《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未来,将继续为我国匠心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

贺然:到2027年,我国植物园各项水平要全面提升,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要趋于完善,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引领全国植物园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要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目标,引领世界植物园行业发展。对这个目标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国家植物园必将会成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2024/4/16 17:39:37
iPlant.cn 植物智——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 2009-2025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京ICP备16067583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