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肉豆蔻科 >> 肉豆蔻属
云南肉豆蔻 Search in PPBCSearch in FRPSSearch in FOCSearch in EOL
Myristica yunnanensis Y. H. Li
等级

国家二级保护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30米,胸径30-70厘米;树干基部有少量气根;树皮灰褐色;幼枝和芽密被锈色微柔毛,不久即脱落,老枝有时密生明显的小瘤突,无毛,暗褐色。叶坚纸质,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24-)30-38(-45)厘米,宽8-14(-18)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至近圆形,表面暗绿色,具光泽,无毛,背面锈褐色,密被锈色树枝状毛,不甚脱落;侧脉在20对以上,多达32对,表面下陷,背面隆起;第三次小脉不明显;叶柄长2.2-3.5(-4)厘米,无毛。雄花序腋生或从落叶腋生出,2歧或3歧式假伞形排列,花序长2.5-4厘米,每个小花序有花3-5;总花梗粗壮,长1.6-1.8厘米,密被锈色绒毛;雄花壶形,开展时长5-6毫米,宽4-5毫米;花被裂片3,三角状卵形,先端钝,镊合状,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里面无毛,暗紫色;小苞片卵状椭圆形,着生于花被基部,紧包雄花,脱落后留有明显的疤痕;雄蕊7-10枚,合生成柱状,花药细长,线形外向,紧贴于雄蕊柱,柱顶端微突出,基部被毛,小花梗约与雄花等长;雌花未见。果序通常着生于叶腋或落叶腋部,基部具明显的叶痕,序轴颇粗壮,密被锈色绒毛,着成熟果1-2个;果椭圆形,先端偏斜,具小突尖,基部具环状花被痕,痕宽1.5-2.5毫米,成熟果长4-5.5厘米,直径约3厘米,外面密被具节的锈色绵羊毛状毛;具粗壮的短柄,长约6毫米,直径约5毫米;果皮厚,干时约4-5毫米;假种皮成熟时深红色,撕裂已基部或成条裂状;种子卵状椭圆形,先端浑圆,基部稍截平,长3.5-4.2厘米,直径2.2-2.4厘米,干时暗褐色,具粗浅的沟槽;种皮薄壳质,易裂。
识别要点

本种近菲律宾产的 M. guateriifolia A. DC., 但叶甚长,侧脉在20对以上,雄花序较短,分枝最多不超过4,总梗粗而短,仅长1.6-1.8厘米;也近似马来西亚产的 M. lowiana King, 但叶背有锈色毛,叶柄长在2厘米以上,侧脉超过20对,雄花序较长,花药7-10枚,果椭圆形,较大,甚易区别。
生境

山坡或沟谷密林中
居群

分布面积狭小,已知分布点少于10个,生境明显退化
海拔

500~600米
物候期

花期9-12月,果期3-6月。
栽培要点

适宜于种子繁殖,但由于种子富含油脂,容易酸败,缺乏低温设备时不宜久藏,最好随采即播,播种后适当荫蔽,可获得较高的发芽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园已进行移栽试验,证明从林内挖取幼苗,种植在产地附近,能成活且正常生长。
保护价值

云南肉豆蔻在我国大陆为属的分布新记录和新发现的种,它代表着古热带植物的区系成分,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我国云南南部植物区系与热带东南亚植物区系的密切关系,为研究我国热带植物区系提供了依据和增加了新的成分。种子含肉豆蔻酸达66.79%,可作工业油料。
致危因子

物种内在因素
保护现状

云南肉豆蔻是1976年发现的一个新种,为中国肉豆蔻属植物唯一的代表种,仅见于云南南部极小的四个分布点上,其中两个分布点的植株已经消失,另两个分布点虽已划为自然保护区,但该自然保护区周围均已遭到强度破坏,林内生境逐渐改变,仅存零散的大小20余株已生长不良,结果植株稀少,结实不多,天然成苗较差,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有绝灭的危险。
保护建议

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植株须加强保护,促进天然更新。除现有少量植株不得任意破坏外,开展引种繁殖和栽培试验,保存这一重要的种质资源。
分布

云南
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 © 2021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京ICP备16067583号-44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