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ensenia assamica (Griff.) Ching
接收名:Christensenia aesculifolia
形态特征
陆生植物。根状茎横走,肉质粗肥,下面生出肉质粗长根。叶疏生或近生。柄长30-40厘米,多汁草质,干后扁平,宽约1厘米,多少被细毛,基部有两片肉质小托叶;叶片广卵形,长达25厘米。宽17厘米,基部近心脏形,由3个分离羽片组成,中央弱片较大,长达23厘米,中部宽达12厘米,阔椭圆形,渐尖头,基部短楔形,有短柄。侧生一对羽片较小,长达20厘米,中部宽6-7厘米,阔镰刀形,中肋多少弯弓,斜向上,常与中央羽片呈复瓦状叠生,长渐尖头,基部不等,上侧楔形,下侧圆形,无柄,边缘全缘或多少呈波形。叶草质,上面光滑,中肋和侧脉明显而粗,被头垢状的红棕色短毛茸,侧脉斜向上,平行,稍弯弓,相距约1.5厘米,几达于叶边,中间小脉为网状,不明显,网眼有内藏小脉。聚合孢子囊羣散生于侧脉之间,形大而圆,中空如缽,生于网脉连结点,由10余个肉质船形的孢子囊排列成一圆圈融合而成,腹面有一纵裂口,向缽内放出孢子。
识别要点
根状茎横走,肉质粗壮,下面生出肉质长根;植株浓密、墨绿色,叶柄长30-40厘米;叶片为掌状复叶,三枚羽片合生,与天南星科植物马蹄犁头尖颇为相似,常被误认为天南星科植物。可以通过叶背面的孢子囊群识别,聚合孢子囊群散生于叶背面网状叶脉连结点处,形大而球圆,如蚕豆般大小,10余个孢子囊排列成圈。
居群
上世纪50年代在云南省东南部金平县海拔900米的雨林内首次被发现,当时共发现两个种群,其中一个种群因生境破坏而灭绝,另一个种群分布地现在也岌岌可危。天星蕨不但数量稀少,而且分布地非常狭窄,适生的种群面积仅仅有500平方米,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
保护价值
天星蕨叶片青翠,孢子群如星辰大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物种珍稀,叶形奇特,对研究蕨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有着及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致危因子
天星蕨不但数量稀少,而且分布地非常狭窄,适生的种群面积仅仅有500平方米,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作为雨林下的阴生草本植物,随时都面临全球环境变暖,以及因森林植被破坏或人为干扰而带来的生存危机。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该地区被开垦种植热带经济植物砂仁,天星蕨经常被看成杂草铲除,种群随时都有野外灭绝的危险。
保护现状
为保护这一珍稀植物物种,本世纪初,西双版纳植物园从天星蕨的自然分布地引进野生种群,经过园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成功培育出可繁育的孢子,植株生长健旺,部分植物园已实现引种保护。
保护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对分布地实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抢救措施,增强保护意识,避免天星蕨野生种群完全灭绝。
信息来源
《中国植物志》 第2卷 (1959) ,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