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山榄科 >> 紫荆木属
紫荆木 Search in PPBCSearch in FRPSSearch in FOCSearch in EOL
Madhuca pasquieri (Dubard) H. J. Lam
等级

国家二级保护
形态特征

高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60厘米;树皮灰黑色,具乳汁;嫩枝密生皮孔,被锈色绒毛,后变无毛。托叶披针状线形,长3毫米,宽1毫米,早落。叶互生,星散或密聚于分枝项端,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6厘米,宽2-6厘米,先端阔渐尖而钝头或骤然收缩,基部阔渐尖或尖楔形,两面无毛,上面具光泽或无,边缘外卷,中脉在上面稍凸起,在下面浑圆且十分凸起,侧脉13-22(26)对,表面不十分明显,下面明显,成80度角上升;叶柄细,长约1.5-3.5厘米,被锈色或灰色短柔毛,上面具深沟槽。花数朵簇生叶腋,花梗纤细,长1.5-3.5厘米,被锈色或灰色短柔毛;花萼4裂,稀5裂,裂片卵形,钝,长3-6毫米,宽3-5毫米,外面和内面的上部被灰色或锈色绒毛;花冠黄绿色,长5-7.5毫米,无毛,裂片6-11,长圆形,钝,长4-5毫米,宽2-2.5毫米,冠管长1.5毫米;能育雄蕊(16)18-22(24),花丝钻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药卵状披针形,长1.5-2.5毫米;子房卵形,长1-2毫米,6-8室,密被锈色短柔毛,花柱钻形,长8-10毫米,上半部无毛,下半部密被锈色短柔毛。果椭圆形或小球形,长2-3厘米,宽1.5-2厘米,基部具宿萼,先端具宿存、花后延长的花柱,果皮肥厚,被锈色绒毛,后变无毛;种子1-5枚,椭圆形,长 1.8-2.7厘米,宽1-1.2厘米,疤痕长圆形,无胚乳,子叶扁平,油质。
识别要点

乔木,高达30米,具乳液。叶互生,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6厘米,先端宽渐纯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形,托叶披针状线形,早落。花数朵簇生叶腋,花梗长1.5~3.5厘米,花萼4裂,长3~6毫米;花冠黄绿色,长5~7.5毫米,裂片6~11。果椭圆状球形或球形,长2~3厘米,具宿存花萼和花柱,果皮肥厚。种子1~5,椭圆状球形。
生境

山地林中
海拔

1100米以下
物候期

花期7-9月,果期 10月-翌年1月。
栽培要点

种子繁殖,种子含油量高,无低温设备时不宜久藏。可用条播法,种子平放,覆土1厘米,播后3—5天,种子陆续发芽出土,及时遮荫,并加强管理。1年生苗高达30—40厘米时,可出圃造林。定植后,要抚育5—7年,以促进幼林的生长。
保护价值

紫荆木是产区珍贵用材和油料兼备的好树种。木材坚重,耐水湿,花纹美观,精制后可作建筑、家具的上等良材;种子含油率约45%,可作食用油。
致危因子

直接采挖或砍伐;直接采挖(砍伐) ;种间影响
保护建议

分布区内各自然保护区,应将紫荆木列为保护对象。现存村前屋后的大树,不能随便砍伐,应留作母树,采种育苗,扩大造林。
分布

云南、广东、广西
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 © 2021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京ICP备16067583号-44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