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shania Keng f. (Gramineae)
4. 玉山竹属 Yushania Keng f.
名称文献:Keng f. in Act. Phytotax. Sin. 6(4): 355. 1957.
形态特征:灌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竿柄细长,长者可达20-50厘米,前后两端及其中部粗细均近一致,直径在1厘米以内;节间长5-12毫米,实心或少数种可中空,在横剖面上常可见有通气道。竿散生,直立,稀可斜倚;节间圆筒形,但在有分枝的一侧之基部有时微扁;髓呈锯屑状,偶可为层片状或笛膜状;箨环隆起;竿环不明显或微隆起。竿每节具1芽,贴竿而生。竿每节分1枝或数枝,当为1枝时,其直径可与竿近等粗,如为数枝时,则直径远较竿为细弱,而且各枝近等粗,有时竿卞部节分1枝,而上部者则分数枝。箨鞘宿存或迟落,革质或软骨质。每小枝具数叶至十余叶;叶片小型或大型,小横脉通常明显。总状或圆锥花序,生于具叶小枝顶端,花序分枝腋间常具小瘤状腺体,下方通常托有微小的苞片。小穗柄细长,有时其腋间亦具小瘤状腺体,基部有时也托以苞片;小穗含2-8(14)朵小花,圆柱形,紫色或紫褐色,顶端小花常不孕;小穗轴脱节于颖之上及各花之间,其节间被短粗毛,并在顶端膨大,边缘具纤毛;颖2,第一颖较小,1-5脉,第二颖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3-9脉;外稃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7-11脉;内稃等长或略短于其外稃,背部具2脊,先端裂成2小尖头或微凹;鳞被3,膜质,边缘具纤毛;雄蕊3,花丝细长,花药黄色;子房纺锤形或椭圆形,花柱很短,柱头2或稀可3,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在近内稃一面有纵沟,顶端微凹或具宿存花柱。
形态特征:模式种:玉山竹 Yushania niitakayamensis (Hayan) Keng f. 原产地在台湾省玉山。
产地分布:本属已知有60余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及非洲。我国现产有58种1变型。
功能用途:玉山竹属系高山竹类,在我国云南省横断山脉地区种类很丰富,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3800米地段,耐寒力强,为高山林区常见的下木,有的种类是大熊猫的主要采食竹种。
检索表
1
竿每节仅分1枝,或竿下部节分1枝而竿中部以上各节则可多达3-5(8)枝。
3
竿粗1.2-3厘米;箨鞘等长或稍长于节间,先端渐窄而呈长三角形。
3
竿粗不及1.7厘米;箨鞘远短于节间,先端圆弧形,或呈短三角形。
4
5
竿高2-2.5米,径粗5-10毫米;节间平滑,幼时具紫色小斑点;箨鞘背面之下部疏生淡黄褐色刺毛。叶耳通常存在,呈线形;小穗柄腋间具小瘤状腺体;内稃先端微凹;鳞被形歪斜,为半卵形或卵形。
5
竿高3-7米,径粗9-17毫米;节间幼时无紫色小斑点;箨鞘背部无毛。
6
6
箨片直立(或竿上部箨者可开展),基部向两侧延伸,宽5-15毫米;叶耳长圆形或镰形;叶舌歪斜;叶柄背面初时被灰白色短柔毛和白粉;叶片长(4)7-13.5厘米,宽(7)11-17毫米,下表面灰白色。
6
箨片外翻,基部不向两侧延伸,宽1.5-3(4)毫米;叶耳无;叶舌截形或圆弧形突起;叶柄无毛亦无白粉;叶片长(3.5)6.5-9.5厘米,宽4-11毫米,下表面淡绿色。小穗柄在腋间无小瘤状腺体;内稃先端2齿裂;鳞被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7
竿幼时节间生疣基长刺毛,并被厚白粉,以后还具纵向细肋和小疣基突起;叶片下表面起初被柔毛。
8
竿高2-2.5(3-5)米,径粗8-15毫米,节间长20-28厘米,幼时在节下方被厚白粉;枝在竿节可多达15枝;箨鞘背面的纵肋仅在上部明显,在下部微明显或不明显;叶耳发达,上具放射状开展的繸毛。
8
竿高达1.6米,径粗4-5毫米,节间长15-19(25)厘米,幼时微被白粉;枝在竿节上分(1)2-6枝;箨鞘背部纵肋显著;叶耳无或微小,鞘口具直立的繸毛。
10
鞘背部有毛(竹扫子Y. weixiensis有时无毛,裸箨海竹Y. qiaojiaensis f. nuda则可无毛);叶耳长圆形或微小,上具开展的繸毛。
11
11
竿柄粗壮,直径7-10毫米;箨片外翻;叶片无毛,质地较薄。
11
竿柄较细,直径5-7毫米;箨片直立;叶片上表面常具灰白色稀疏长柔毛,质地较厚。
12
箨鞘顶端通常形状歪斜,背部纵肋不甚明显;箨片直立;叶片质地较厚,小横脉排列较稠密。
12
箨鞘顶端渐尖,不为歪斜形状,背部的纵肋隆起因而显著;箨片外翻;叶片质地较薄,小横脉排列疏稀。
13
箨鞘稍长于节间或与之近等长,最短的一般也不短于节间长的3/5(沐川玉山竹 Y. exilis Yi 和庐山玉山竹 Y. varians Yi 有时箨鞘长约为节间的1/2),狭长三角形,背部纵肋极隆起而显著。
14
13
箨鞘短,通常其长度在节间的一半以下,最长的也不超过节间长的3/5(百山祖玉山竹 Y. baishanzuensis 例外,有时箨鞘可长达节间的2/3)。
21
15
竿高1.5-2米,直径5-11毫米,节间的纵肋明显。箨鞘的鞘口繸毛发达,长3-8毫米;叶鞘的鞘口繸毛微弱,长仅1-2.5毫米;叶片披针形,长4.5-8.5厘米,宽5一9毫米,次脉3或4对。
16
竿节间无白粉;竿环隆起呈圆脊形或在分枝为肿起;箨鞘背部具明显纵肋,小横脉则不发达;叶鞘的鞘口繸毛长1.5-3毫米;叶舌几近于无,高约0.1毫米;叶片次脉2-4对。
16
竿节间幼时密被白粉;竿环平坦或在分枝节微隆起;箨鞘背部的纵肋极明显,小横脉也明显存在;叶鞘的鞘口繸毛长达6毫米;叶舌高约0.5毫米;叶片次脉4或5对。
17
竿在有分枝的节间之一侧下半部扁平并具纵脊。
18
17
竿在有分枝的节间之一侧仍为圆筒形,不扁平,亦无纵脊和沟槽。
19
18
竿节间长16-24厘米;叶鞘长3.5-5.2厘米;叶片披针形,长7-14厘米,宽1-1.6厘米,次脉4(5)对。
18
竿节间长达13厘米;叶鞘长2.2-3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5-9毫米,次脉3或4对。
19
竿柄直径6-10毫米;竿高3-5米,粗1-2.5厘米;箨鞘背部密被贴伏弯曲疣基刺毛;叶片长7.5-15.5厘米,宽1.2-2.1厘米。
19
竿柄直径在8毫米以下;竿高不及2.5米,最粗者只有0.8厘米;箨鞘背部疏被棕色刺毛;叶片长在11.5厘米以内,宽不及1.2厘米。
20
20
竿节间长22-28厘米;枝纤细,其粗仅1-1.5毫米,上部的小枝下垂;箨鞘的鞘口繸毛发达,毛长5-12毫米;箨片外翻;叶鞘长1.9-2.9厘米,叶耳无,但在鞘口有直立的缝毛;叶片宽(3.5)5-8毫米,次脉3对。
20
竿节间长8-15厘米;枝粗为1-3.5毫米,直立或上举;箨鞘的鞘口繸毛无存或仅1或2条,毛长仅1-2.5毫米;箨片通常直立;叶鞘长2.5-4.2厘米,叶耳长圆形,边缘生放射状开展的繸毛;叶片宽8-12毫米,次脉3-5对。
21
幼竿的节间上部或至少在节下方生有各种毛茸(刺毛、硬毛、柔毛等)之一种。
22
21
幼竿节间无毛(泡滑竹 Y. mitis Yi 及西藏玉山竹 Y. xizangensis Yi 例外)。
27
22
竿节间实心或近于实心,如微有中空时,则空腔直径仅为竿壁厚度的1/3。
23
22
竿节间中空,如空腔较小时,则其直径约为竿壁厚度的1/2。
25
23
箨鞘软骨质,背部密生深紫褐色斑点,无毛或仅在基部疏生棕色小刺毛。
23
箨鞘革质,背部无斑点,被以或疏或密的灰色小硬毛或黄褐色刺毛。
24
24
幼竿在节下方有一圈厚白粉;叶鞘长5.5-7厘米;叶片宽1.2-2厘米,小横脉清晰;小穗较粗壮,外稃无毛,较内俘为甚长,第一外稃长10-16毫米。
24
幼竿密被白粉;叶鞘长2.2-4.5厘米;叶片宽(5)8-12毫米,小横脉稠密,但不清晰;小穗较细,外稃起初在上部及两侧疏生灰白色易落的短柔毛,稍长于内稃,第一外稃长8-11毫米。
26
竿高4-7米,粗1.4-3(6)厘米,节间长24-43(60)厘米;箨鞘背部除去被覆盖的三角形区域外,均密被黄褐色氈状刺毛(鞘基部刺毛尤密);叶鞘无鞘口繸毛偶或顶端的两侧各生2或3条繸毛;叶片次脉2或3对。
26
竿高1.5-2米,粗约0.5厘米,节间长达19厘米;箨鞘背部仅在两侧(或有时为全面)被稀疏的白色刺毛;叶鞘的鞘口繸毛发达(计有10条以上);叶片次脉4对。
27
竿高在3(4)米以下,径粗不超过0.8-1厘米。
31
28
竿节间平滑,纵向细肋不发达,实心或近于实心。
29
28
竿节间稍具纵向细肋,有中空,竿壁厚2-3.5(4)毫米。
30
29
箨鞘背部密被棕色至棕黑色刺毛,无异色条纹,鞘口有时具少数条繸毛;叶片下表面被稀疏的灰白色柔毛(沿中脉两侧则毛较密)。
29
箨鞘背部无毛或偶可在鞘基部有黄褐色贴生的小刺毛,起初在某些箨鞘背部还具淡黄色纵条纹,鞘口无繸毛。
30
幼竿节间被白粉;竿每节分3-7枝;箨鞘背部密被紫褐色斑块;叶柄无毛,起初还被有白粉。
30
幼竿节间无白粉;竿每节分10-19枝;箨鞘背部无斑块;叶柄在上表面微被小刺毛。
32
竿仅粗4-6毫米,节间圆筒形,几实心,初时仅在节下方有一圈白粉环;箨鞘背面无毛或在鞘基部有或疏或密的黄棕色刺毛,纵肋稍明显;叶片宽(6)9-13毫米,次脉3或4对。
32
竿粗1-1.3厘米,节间在有分枝的一侧之下部微扁平,空腔小,初时微被白粉(节下方的一圈白粉环尤为显著);箨鞘背面被棕色或黄色贴生的疣基小刺毛,纵肋显著;叶片宽(8)14-23(31)毫米,次脉4或5对。
33
竿节间的纵向细肋不发达或微弱,叶鞘长不超过5厘米。
34
34
鞘背部被有宿存性向下倒生的刺毛,鞘口繸毛共约5条;箨片直立或开展;叶片次脉4-6对。竿节间长12-15(22.5)厘米。
34
箨鞘背部无毛或有时可被灰色刺毛,鞘口无繸毛或有时在两肩各具1或2条繸毛;箨片外翻;叶片次脉3或4对。
35
35
竿节间中空,每节分5-9枝;箨鞘边缘无纤毛,箨舌高1-1.4毫米;叶鞘边缘无纤毛,叶舌高约1毫米,叶片基部楔形。
35
竿节间实心或几实心,每节分(3)8-30(45)枝;箨鞘边缘无纤毛或起初生有短纤毛,箨舌高约0.5毫米;叶鞘边缘初时生灰色小纤毛,叶舌高约0.3毫米,叶片基部呈广楔形或近圆弧形。
37
幼竿在节下方有各种式样的毛茸(小硬毛、小刺毛,其色泽或为灰色、灰黄色、黄褐色等)。
38
39
竿粗4-8毫米,节处有分枝,而且各枝还可再分次级枝;叶鞘无毛或有时具小刺毛。
39
竿仅粗1.5-2.5毫米,节处不具分枝或只有少数节可具1枝,各枝均无次级分枝;叶鞘无毛。
40
竿每节仅具1枝;叶耳及鞘口继毛俱缺。竿节间有隆起的纵向细肋;叶片长16-25厘米,宽1.6-3.5毫米。
40
竿下部每节分1枝,上部各节则为3(5)枝;叶耳显著,其上具放射状开展的繸毛。
41
41
竿的节间长13-25(37)厘米,幼时常密生紫色小斑点;箨鞘背部密被黄褐色小刺毛,纵肋不明显或仅在鞘的上部明显;叶耳具少数条繸毛,毛长2-5毫米。
41
竿的节间长10-15(29)厘米,幼时被疣基刺毛而无斑点;箨鞘背部密被黄色或黄褐色疣基小刺毛,纵肋甚明显;叶耳具多条繸毛,毛长4-15毫米。
42
竿每节分1-5枝,各枝直径1.5-3毫,无明显的主枝;叶片较窄,宽1.2-1.7厘米,次脉4或5对。叶耳发达。
42
竿每节分1至数枝,1枝时与竿径近相等,数枝时则枝粗3-8(12)毫米;叶片宽3-5.7厘米,次脉多,可达7-11对。
43
43
竿每节仅分1枝;叶片长(13)19-26(33)厘米。
44
43
竿下部每节分1枝,其直径较粗,竿上部各节则可生数枝,后者直径较细;叶片一般长7-19厘米。
45
44
箨鞘背部密被直立的疣基刺毛,箨耳上的繸毛长达12毫米。
46
幼竿节间具紫色斑点;箨耳繸毛长3-6毫米;叶柄无毛;叶片无毛,次脉5-9对,小横脉组成正方格状。
46
幼竿节间无斑点;箨耳繸毛长达20毫米;叶柄被白粉和微毛;叶片在两面的基部均被灰色微毛,次脉(3)4-5(6)对,小横脉组成长方格状。
47
竿高3-4.5米,径粗1-2厘米,节间长28-35(40)厘米,幼时被白粉(节下方有一圈较厚的白粉环,尤为显著);叶耳的繸毛长3-5毫米;叶柄长7-9毫米;叶片宽3.6-4厘米。
47
竿高0.2-2.5米,径粗5-7毫米,节间长15-17厘米,幼时仅在节下方被一圈白粉环;叶耳的繸毛长4-14毫米;叶柄长2-3.5毫米;叶片宽(0.7)1.8-2.8厘米。
48
箨鞘背面无毛或仅在基部被灰色至淡黄色小刺毛。
49
49
竿节间幼时无紫色小斑点,竿下部各节仅分1枝,但上部节则可分3-5枝。
50
49
竿节间幼时具紫色小斑点,竿每节均只分1枝。
51
50
竿粗可达1厘米,节间幼时在节下方被厚白粉,并在节间之上部有硅质小瘤点,纵向细肋不明显,有中空;小枝具6-8叶;叶鞘长2.5-4厘米;叶片长(4)6-13厘米,宽0-8-1.2厘米,次脉4或5对。
50
竿粗4-5毫米,节间幼时在节下方有一圈白粉环,节间上部被微毛,纵向细肋显著,中空小,近实心;小枝具1-3叶;叶鞘长4-9厘米;叶片长(3.5)8-19(27)厘米,宽(1)1.8-5厘米;次脉3-10对。
51
笋有白粉,基部被棕色刺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9-20厘米,宽3-5厘米,质地较薄,干后明显皱曲。
52
竿的节间在具芽或有分枝的一侧稍显纵沟槽,或节间下部为明显扁平。
55
56
叶鞘上部被微毛,鞘口有棕色繸毛;叶片无毛,宽0.3-1.3厘米,次脉2-4对。
56
叶鞘无毛,鞘口亦无繸毛或偶可在上部叶鞘之两肩具1-3条直立的繸毛;叶片下表面初时被微毛,宽1-2.5厘米,次脉4-8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