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属榆科
Ulmus L. (Ulmaceae)
1.榆属 Ulmus L.
名称文献:L. Gen. Pl. ed. 5, 106. 1754; Endl. Gen. Pl. 276. 1837, Suppl. 2: 29. 1842; Planch. in Ann. Sci. Nat. ser. 3. 10: 267. 1848, et in DC. Prodr. 17: 154. 1873; Engl. in Engl. and Pilg. Nat. Pfl. Fam. 3, 1: 62. 1888; Schneid. Oesterr. Bot. Zeitschr. 66: 21. 1916; Hutch. Gen. Fl. Pl. 2: 147. 1967; 傅立国, 东北林学院学报1980(3): 1. 1980.
形态特征:乔木,稀灌木;树皮不规则纵裂,粗糙,稀裂成块片或薄片脱落;小枝无刺,有时(常在幼树及萌发枝上)具对生扁平的木栓翅,或具周围膨大而不规则纵裂的木栓层;顶芽早死,枝端萎缩成小距状残存,其下的腋芽代替顶芽,芽鳞覆瓦状,无毛或有毛。叶互生,二列,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羽状脉直或上部分叉,脉端伸入锯齿,上面中脉常凹陷,侧脉微凹或平,下面叶脉隆起,基部多少偏斜,稀近对称,有柄;托叶膜质,早落。花两性,春季先叶开放,稀秋季或冬季开放,常自花芽抽出,在去年生枝(稀当年生枝)的叶腋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短聚伞花序、总状聚伞花序或呈簇生状,或花自混合芽抽出,散生(稀簇生)于新枝基部或近基部的苞片(稀叶)的腋部;花被钟形,稀较长而下部渐窄成管状,或花被上部杯状,下部急缩成管状,4-9浅裂或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裂片等大或不等大,膜质,先端常丝裂,宿存,稀裂片脱落或残存;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而对生,花丝细直,扁平,多少外伸,花药矩圆形,先端微凹,基部近心脏形,中下部着生,外向,2室,纵裂;子房扁平,无柄或有柄,无毛或被毛,1室(稀2室),花柱极短,稀较长而2裂,柱头2, 条形,柱头面被毛,胚珠横生;花梗较花被为短或近等长,稀长达二至数倍,被毛,稀无毛,基部有1枚膜质小苞片,花梗与花被之间有关节;花后数周果即成熟。果为扁平的翅果,圆形、倒卵形、矩圆形或椭圆形,稀梭形,两面及边缘无毛或有毛,或仅果核部分有毛,或两面有疏毛而边缘密生睫毛,或仅边缘有睫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至上部,果翅膜质,稀稍厚,常较果核部分为宽或近等宽,稀较窄,顶端具宿存的柱头及缺口,缺裂(柱头)先端喙状,内缘(柱头面)被毛,稀花柱明显,2裂,柱头细长,基部无子房柄,或具或短或长的子房柄;种子扁或微凸,种皮薄,无胚乳,胚直立,子叶扁平或微凸。
产地分布:本属30余种,产北半球。我国有25种6变种,分布遍及全国,以长江流域以北较多。另引入栽培3种。
功能用途:各种榆树均为喜光树种,根系发达,耐旱力强,不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土壤湿润、深厚、肥沃的立地条件。有些榆树能耐盐硷。各种榆树的木材坚重,硬度适中,力学强度较高,纹理直或斜,结构略粗,有光泽,具花纹,具有韧性强,弯挠性能良好,耐磨损等优点,为上等用材。榆实可食,翅果含油率为20%-40%,以癸酸为主要成分(约占40%-70%),次为辛酸、月桂酸、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是医药和轻、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检索表
1
花春季开放,花自花芽抽出,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短聚伞花序或总状聚伞花序,生于去年生枝或当年生枝上的叶腋,或花自混合芽抽出,散生(稀少数簇生)于新枝的基部或近基部;花被钟形,浅裂,稀花被上部杯状,下部急缩成管状,花被片裂至杯状花的近中部。
2
1
花秋季或冬季开放,自花芽抽出,排成簇状聚伞花序或簇生状,生于当年生枝的叶腋;花被上部杯状,下部急缩成管状,花被片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中下部;叶质地厚,边缘具单锯齿;翅果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小枝无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层。
榔榆组
2
花排成总状聚伞花序或短聚伞花序,花序轴明显伸长或微伸长,花(果)梗不等长,较花被长2-4倍,下垂。
3
2
花排成簇状聚伞花序或呈簇生状,花序轴极短,花(果)梗近等长,常较花被为短或近等长,不下垂,稀较花被为长而多少下垂;翅果无毛或仅果核部分有毛,或两面及边缘多少被毛。
榆组
3
花排成总状聚伞花序,花序轴明显地伸长,下垂;翅果两面及边缘有毛,或两面有疏毛而边缘密生睫毛;小枝有时具周围膨大的木栓层或两侧具扁平的木栓翅。当年生枝无毛或被疏柔毛;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大而深的重锯齿,锯齿先端尖而内弯,外缘具2-5小齿;花(果)序轴被极疏柔毛,花(果)梗无毛;翅果窄长,两端渐窄而长尖,似梭形,长2-2.5厘米,宽约3毫米,花柱2裂,柱头条形,基部具长柄,两面被疏毛,边缘密生白色长睫毛
长序榆组
3
花排成短聚伞花序,花序轴微伸长,多少下垂;翅果两面无毛,边缘具睫毛;小枝无木栓翅与木栓层。
睫毛榆组
4
叶中部或中下部较宽,先端渐尖,叶背常有疏生毛,脉腋处有簇生毛;冬芽卵圆形;花序常有花10余朵;花被筒圆;花梗长4-10毫米;果梗长达15毫米。
美国榆
4
叶中上部较宽,先端短急尖,叶面有毛或仅主侧脉的近基部有疏毛;冬芽纺锤形,花序常有花20余朵至30余朵;花被筒扁;花梗长6-20毫米;果梗长达30毫米。
欧洲白榆
5
叶冬季常绿;花在当年生枝或去年生枝的叶腋排成簇状聚伞花序,花被上部杯状,下部急缩成管状,花被片裂至杯状花被的近中部,花梗细长,常较花被长2-3倍;翅果常明显偏斜。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 5-13厘米,无毛,边缘具单锯齿;小枝与花(果)梗密生短毛;翅果无毛,长1.6-3.7厘米,基部常有明显的子房柄,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
常绿榆系
5
叶冬季脱落(昆明榆及毛枝榆在局部地区因气温关系而有一部分可宿存至第二年春季);花生于去年生枝上或生于新枝的近基部,花被钟状,稀下部渐狭而成管状,上部浅裂,花(果)梗短,较花被为短或近等长;翅果对称或微偏斜。
6
6
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或近中部,上端不接近缺口(榆树有时果核部分的上端接近缺口)。
榆系
6
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上部、中上部或中部,上端接近缺口(旱榆果核部分的上端有时稍接近缺口)。
黑榆系
7
翅果两面及边缘有毛。
8
7
翅果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
12
8
叶面密生硬毛或毛脱落后有凸起的毛迹,粗糙,叶背多少被毛,边缘锯齿通常较圆,齿端凸尖;芽鳞多少被毛。
9
8
叶面幼时有平伏的疏生长毛或散生短毛,老则无毛而平滑,或有微凸起的毛迹而稍粗糙,叶背无毛,或脉上或脉腋处有毛,边缘锯齿不成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小枝无木栓翅。
11
9
当年生枝被伸展的腺状毛,小枝无木栓翅,仅有时在萌发枝的下部有周围膨大的木栓层;花几乎全部自混合芽抽出,散生于新枝的基部或近基部;树皮裂成不规则薄片脱落,灰色,内皮淡黄绿色。
脱皮榆
9
当年生枝密被柔毛,或被疏毛或无毛,小枝有时两侧具扁平的木栓翅;花通常自花芽抽出,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生于去年生枝的叶腋;树皮纵裂,粗糙,暗灰色或灰黑色。
10
10
当年生枝密被柔毛,二年生枝亦常被柔毛;叶长圆状倒卵形、椭圆形、倒卵形或菱状椭圆形,先端钝、渐尖或具短尖,边缘常具单锯齿;翅果圆形, 两侧对称。
醉翁榆
10
当年生枝被疏毛或无毛;叶宽倒卵形、倒卵状圆形、倒卵状菱形或倒卵形,稀椭圆形,先端常短尾状或骤凸,边缘常具重锯齿;翅果宽倒卵状圆形、近圆形或宽椭圆形,两侧多少偏斜或近对称。
大果榆(原变种)
11
花通常自花芽抽出,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生于去年生枝的叶腋;叶背无毛或脉上有毛。
杭州榆(原变种)
11
花通常出自混合芽,散生于新枝的基部或近基部;叶背脉腋处有簇生毛。
昆明榆
12
叶先端通常3-7裂,叶面密生硬毛,粗糙,叶背密被柔毛,基部明显偏斜;叶柄长2-5毫米;翅果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果梗无毛。
裂叶榆
12
叶先端不裂;花(果)梗被短柔毛。
13
13
叶长5-18厘米,宽3-8.5厘米,先端渐窄长尖、骤凸长尖或尾状;芽鳞边缘无毛或有疏毛;翅果成熟时果核部分褐色或淡黄褐色,果翅淡黄白色,稀果核部分与果翅同色。
14
13
叶长2-8厘米,宽1-3.3厘米,先端渐尖或骤凸;冬鳞边缘密被白色长柔毛(尤以内部芽鳞显著),稀有疏毛(哈尔滨榆);翅果成熟前后果核部分与果翅同色,稀果核较果翅色较深(哈尔滨榆),果梗较宿存花被为短。
16
14
叶基部微偏斜或近对称,长5-11厘米,宽3-4.5厘米,侧脉每边11-19条,叶背密被柔毛,叶面平滑无毛;翅果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0-14毫米,宽8-10毫米,宿存花被下部渐窄成管状,果梗稍短于花被或近等长。
阿里山榆
14
叶基部常明显偏斜,有时较长的一边覆盖叶柄并与柄等长,叶长6-18厘米,宽3-8.5厘米,侧脉每边17-26条,叶背无毛或脉腋有簇生毛,或密被柔毛,叶面幼时密生硬毛,后脱落无毛或毛多少宿存,或留有毛迹,平滑或粗糙;翅果近圆形、倒卵状圆形或长圆状圆形,长12-18毫米,宽10-16毫米,宿存花被钟形,稀下部窄长呈管状,果梗较花被为短。
15
15
叶背无毛或脉腋处具簇生毛;叶柄无毛或几无毛。
兴山榆(原变种)
15
叶背密被弯曲之柔毛;叶柄通常密生短毛。
蜀榆
16
叶上面密生硬毛或留有毛迹,粗糙,下面被短柔毛,叶柄被毛;翅果椭圆状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长2-2.5厘米,果翅稍厚。
假春榆
16
叶两面平滑无毛,或叶背脉腋处有簇生毛,叶柄无毛或上面有疏毛;果翅较薄。
17
17
叶通常单锯齿,稀重锯齿,基部通常对称,稀稍偏斜;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果核与果翅同色。
榆树
17
叶重锯齿,基部较偏斜;翅果果核与果翅同色或较深。
18
18
果核与果翅同色,近圆形,长1.7-2.2厘米。
光秃大果榆
18
果核较果翅色较深,倒卵形,或倒卵圆形,长1.7-2.1厘米,宽1.3-1.6厘米。
哈尔滨榆
19
花出自混合芽,散生于新枝的基部或近基部,稀3-5数自花芽抽出,在去年生枝上呈簇生状;翅果长2-2.5厘米,果翅稍厚,果核部分较两侧之翅为宽,叶卵形、菱状卵形、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内部芽鳞的边缘密生锈黑色或锈褐色长柔毛。
20
19
花出自花芽,多数在去年生枝上的叶腋处排成簇状聚伞花序或呈簇生状;翅果的翅较薄,果核部分较两侧之翅为窄或近等宽。
21
20
翅果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
旱榆(原变种)
20
翅果幼时密生柔毛,熟时有散生毛。
毛果旱榆
21
翅果两面及边缘多少有毛,或果核部分被毛而果翅无毛或有疏毛。
22
21
翅果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
23
22
翅果两面及边缘多少被毛,长2.3-2.5厘米;当年生枝幼时密被柔毛,其后毛迟缓,小枝无木栓翅与木栓层;叶面密生硬毛,粗糙,叶背密被柔毛。
琅玡榆
22
翅果的果核部分多少被毛,果翅无毛或有疏毛,长1-1.9厘米;当年生枝幼时多少被毛,后变无毛或有疏毛,小枝有时具周围膨大而不规则纵裂的木栓层(萌发枝上尤多);幼时叶面有硬毛,叶背被柔毛,老则叶面无毛而常有不凸起的圆形毛迹,不粗糙,叶背无毛或几无毛,脉腋处常有簇生毛。
黑榆(原变种)
23
叶下面及叶柄密被柔毛,基部常明显偏斜,侧脉每边24-35条(萌发枝的叶背毛较少,侧脉常少至16-23条);一、二年生枝密被柔毛;芽鳞被密毛;翅果倒三角状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长1.5-3.3厘米)。
多脉榆
23
叶背无毛或有疏毛,或脉上有毛或脉腋处有簇生毛,但绝不密被柔毛(毛枝榆萌发枝上的叶背密被柔毛,但叶面密生硬毛、粗糙,侧脉少,可与多脉榆区别)。
24
24
当年生枝密被柔毛;芽鳞被毛;叶通常卵形或椭圆形,长3-8厘米,宽2-3.5厘米(萌发枝的叶长达13厘米,宽6厘米);翅果圆形或近圆形,长8-15毫米,果核部分淡红色、红色或淡紫红色。
毛枝榆
24
当年生枝无毛或有毛,但绝不密被柔毛(有时幼枝被密毛,后变无毛或几无毛)。
25
25
叶缘锯齿钝圆,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多少偏斜,下面常被疏毛,沿脉有毛,脉腋处具簇生毛;翅果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当年生枝常呈淡褐黄色,无毛(幼时多少被毛),二、三年生枝常被蜡粉。
圆冠榆
25
叶缘锯齿锐尖、尖或急尖。
26
26
翅果倒卵形、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
27
26
翅果近圆形或倒卵状圆形。
28
27
翅果倒卵形;叶通常倒卵形,边缘锯齿通常较深;小枝常具周围膨大而不规则纵裂的木栓层。
春榆
27
翅果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叶长圆状椭圆形、长圆状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浅齿;小枝无木栓翅与木栓层。
李叶榆
28
翅果长宽约7-8毫米;叶长圆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尾状,长8.5-17厘米,叶背有疏毛;叶柄长约5毫米。
小果榆
28
翅果长11-19毫米,宽9-13毫米;叶倒卵形、椭圆状倒卵形、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长2-9厘米,叶背无毛或脉腋处有簇生毛;叶柄长达13毫米。
红果榆
29
花冬季(稀秋季)开放,花被片裂至杯状花被的中下部,宿存;叶常绿,基部两侧或一侧常全缘或有浅齿;翅果长达2.3厘米,近圆形、宽长圆形或倒卵状圆形,果核部分常较两侧之翅为窄,稀近等宽,果梗通常长5-9毫米。
越南榆
29
花秋季开放,花被片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果期时花被片常脱落或残留,叶冬季脱落,稀在局部地区因气温关系变成黄色至红色而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时脱落,基部两侧有较明显的锯齿;翅果长约1厘米,椭圆形,果核部分较两侧之翅为宽,果梗长1-3毫米。
榔榆
《中国植物志》第22卷(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