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屎豆属豆科
Crotalaria Linn. (Leguminosae)
119. 猪屎豆属 Crotalaria Linn.
名称文献:Linn. Sp. Pl. 714. 1753 et Gen. Pl. ed 5, 320. 1754; Benth. et Hook. f.Gen. Pl. 1: 479. 1865; Hutch. Gen. Flow. Pl. 1: 365. 1964; Polhill in KewBull. 22 (2): 169. 1968 (excl. Priotropis)
形态特征:草本,亚灌木或灌木。茎枝圆或四棱形,单叶或三出复叶;托叶有或无。总状花序顶生、腋生、与叶对生或密集枝顶形似头状;花萼二唇形或近钟形,二唇形时,上唇二萼齿宽大,合生或稍合生,下唇三萼齿较窄小,近钟形时,五裂,萼齿近等长;花冠黄色或深紫蓝色,旗瓣通常为圆形或长圆形,基部具二枚胼胝体或无,翼瓣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龙骨瓣中部以上通常弯曲,具喙,雄蕊连合成单体,花药二型,一为长圆形,以底部附着花丝,一为卵球形,以背部附着花丝;子房有柄或无柄,有毛或无毛,胚珠2—多数,花柱长,基部弯曲,柱头小,斜生;荚果长圆形、圆柱形或卵状球形,稀四角菱形,膨胀,有果颈或无,种子2-多数。
产地分布:约550种,分布于美洲、非洲、大洋洲及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产40种3变种,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贵州、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
功能用途:本属植物含有吡咯衍生的毗咯烷类生物碱 (Pyrrolizidine alkaloids),生物活性较强,不少种类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效用,治风湿麻痹、癣疥、跌打损伤等症。近年来试用于抗癌取得较好效果,主要对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急性白血病、子宫颈癌、阴茎癌疗效较好。国内一些省区有用本属植物的种子代替中药潼蒺藜使用,应当纠正。▽本属植物的种子中还含有半乳甘露聚糖胶 (Galactomannan) 在石油、矿山、纺织及食品等工业中广泛应用。因其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之中,是较好的水土保持植物。许多种是热带亚热带常用绿肥和覆盖植物。
检索表
1
龙骨瓣喙部不扭转,荚果通常长圆柱形或长圆形,种子20-30颗,花萼近钟形。
2
1
龙骨瓣喙部扭转,荚果通常长圆形、圆柱形或卵状球形,种子6-15颗,稀30-40颗,花萼近钟形或二唇形。
9
2
荚果长圆形,密被锈色柔毛,成熟后不脱落,花冠稍长于花萼(组1. 毛果组 Sect. Hedriocarpae Wight et Arn.)。
毛果组
2
荚果长圆柱形,稀长圆形,幼时略被短柔毛,成熟后全部脱落,花冠长于花萼一倍(组2. 长果组Sect. Macrostachyae (Benth.) Polhill)。
长果组
3
小叶近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2-4厘米,宽1-2厘米,茎被开展的长柔毛。
圆叶猪屎豆
3
小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2-4厘米,茎被贴伏的短柔毛。
4
4
花冠长1-1.5厘米,荚果长圆形,长2.5-4厘米,径1-1.5厘米。
三尖叶猪屎豆
4
花冠长0.5-0.8厘米,荚果长圆柱形或长圆形,长约2厘米,径0.5-1厘米。
5
5
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3-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钝或圆,果颈长约4毫米。
尖峰猪屎豆
5
叶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无果颈。
毛果猪屎豆
6
花萼无毛。
7
6
花萼有毛。
8
7
小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0厘米,宽2-3厘米。
光萼猪屎豆
7
小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9 (-12) 厘米,宽0.5-1厘米。
狭叶猪屎豆
8
小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9 (-12) 厘米,宽0.5-1厘米。
长果猪屎豆
8
小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6厘米,宽2-1厘米。
猪屎豆
9
单叶,花萼近钟形或二唇形,种子6-30颗。
10
9
三小叶,花萼近钟形,种子2颗(组5. 双子组 Sect. Dispermae Wight et Arn.)。
双子组
10
花萼近钟形,荚果长圆形或长椭圆形,伸出萼外,种子10-12颗,托叶披针状新月形(组3. 猪屎豆组 Sect. Crotalaria.)。
猪屎豆组
10
花萼二唇形,荚果长圆形、圆柱形或卵状球形,伸出或内藏,种子6-30颗,托叶非上述(组4. 唇萼组 Sect. 4. Calycinae Wight et Arn.)。
唇萼组
11
托叶翅状,从一茎节下延至另一茎节,荚果长圆形,长3-4厘米,种子30-40颗(系1. 翅托叶系 Ser. Alatae (Wight et Arn.)Taub.)。
翅托叶系
11
托叶非翅状。
12
12
直立草本或亚灌木,托叶叶状、卵状三角形、线形或有时不存在,花冠较大,通常长10-20毫米,荚果长圆形,长2-4 (-6) 厘米,种子20-30颗,稀10-15颗(系2. 长圆果系 Ser. Oblongae Chun-yu Yang)。
长圆果系
12
直立或铺地散生草本,托叶针形,刚毛状或不存在,花冠较小,通常长4-10毫米,荚果圆柱形或卵状球形,长0.5-1.5厘米,种子8-15颗,稀20-30颗。
23
13
茎四棱形。
四棱猪屎豆
13
茎圆柱形。
14
14
托叶长达5毫米以上。
15
14
托叶长1-3毫米。
17
15
托叶叶状,阔披针形,长1-3厘米。
褐毛猪屎豆
15
托叶线形或卵状三角形,长0.5-1厘米。
16
16
托叶卵状三角形,长约1厘米。
大托叶猪屎豆
16
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5-8毫米。
假地蓝
17
小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3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突尖,基部阔楔形。
海南猪屎豆
17
小叶长椭圆形,披针形或线形,长5-12厘米。
18
18
花冠长15-25毫米,明显伸出萼外。
19
18
花冠长10-12 (-15) 毫米,与花萼等长或略外露。
21
19
小叶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线形,长6-12厘米,宽0.5-2厘米。
菽麻
19
小叶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4厘米。
20
20
小叶先端圆或渐尖,具短尖头,荚果长4-6厘米。
大猪屎豆
20
小叶先端凹,不具短尖头,荚果长3-4厘米。
吊裙草
21
小叶线形或长圆状线形,长4-7厘米,宽0.4-1厘米。
崖州猪屎豆
21
小叶长椭圆形,长6-11厘米,宽2-3厘米。
22
22
小叶薄纸质,齿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包被于萼内或与之等长。
薄叶猪屎豆
22
小叶厚纸质,萼齿阔披针形,先端钝圆或具短尖,花冠明显伸出萼外。
邱北猪屎豆
23
荚果圆柱形,长1-1.5厘米,种子10-15颗,稀20-30颗(系3. 圆柱果系 Ser. Calycimae Chun-yu Yang)。
圆柱果系
23
荚果卵状球形,长4-5 (-7) 毫米,种子6-8 (-10) 颗(系4. 球果系 Ser. Globosae Chun-yu Yang)。
球果系
24
花萼长2-3厘米,成熟后呈黑色。
长萼猪屎豆
24
花萼长在1.5厘米以下,成熟后呈黄褐色。
25
25
头状花序或花密集而生,形似头状。
头花猪屎豆
25
总状花序或有时为单花,但决不呈头状。
26
26
有托叶,线形或刚毛状,长1-6毫米。
27
26
无托叶。
31
27
托叶线形,长2-6毫米。
28
27
托叶刚毛状,长约1毫米,宿存或早落。
30
28
小叶圆形或椭圆形,花冠小长4-6毫米。
针状猪屎豆
28
小叶线形、线状披针形、椭圆状倒披针形或线状长椭圆形,花冠大,长8-12毫米。
29
29
小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0.5-1厘米。
野百合
29
小叶线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8厘米,宽约2厘米。
紫花猪屎豆
30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20-30朵,花序长达20厘米。
响铃豆
30
总花梗腋生,有花2朵,稀1朵。
湿生猪屎豆
31
低矮小草本,体高通常不过30厘米。
32
31
直立、平卧或铺地草本,体高40-120厘米。
35
32
小叶小,椭圆形或卵形,长3-8毫米,宽2-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钝圆。
屏东猪屎豆
32
小叶大,椭圆形、线状椭圆形、长圆状线形或线形,长1-3厘米,宽0.4-1.5厘米。
33
33
体高约10厘米,基部分枝,叶椭圆形,花极小,长约5毫米。
耿马猪屎豆
33
体高15-60厘米,叶长圆状线形、椭圆形或线状椭圆形,花大,长9-10毫米。
34
34
小叶长圆状线形或线形,总状花序有花1-5朵。
中国猪屎豆
34
小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有花5-20朵。
云南猪屎豆
35
平卧或铺地草本。
36
35
直立草本。
37
36
全株密被锈色伸展毛,花冠内藏。
俯伏猪屎豆(原变种)
36
全株密被白色贴伏毛,花冠外露。
金平猪屎豆
37
小叶全部为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线形。干时边缘向外反卷,长2-2.5厘米,宽0.4-1厘米,两端渐尖,上面近无毛,下面密被伸展的长柔毛。
中国猪屎豆
37
小叶生于分枝上部的为披针形,生于基部的为长圆形,干时边缘不外卷,长2-6厘米,宽2-2.5厘米两面被毛。
鹤庆猪屎豆
38
苞片卵状三角形,长6-7毫米,叶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
卵苞猪屎豆
38
苞片披针形或线形,长2-3毫米,叶狭线形,倒披针形或长圆形。
39
39
叶狭线形,体矮,高约30厘米。
座地猪屎豆
39
叶倒披针形或长圆形。
线叶猪屎豆
40
小叶椭圆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
球果猪屎豆
40
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0.3-0.8厘米。
41
41
灌木或亚灌木,荚果直径4-5毫米,先端具长喙。
元江猪屎豆
41
草本,荚果直径3-4毫米,先端具短喙。
假苜蓿
《中国植物志》第42(2)卷(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