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
Leguminosae
豆科 LEGUMINOSAE
形态特征:乔木、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直立或攀援,常有能固氮的根瘤。叶常绿或落叶,通常互生,稀对生,常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复叶,少数为掌状复叶或3小叶、单小叶,或单叶,罕可变为叶状柄,叶具叶柄或无;托叶有或无,有时叶状或变为棘刺。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通常排成总状花序、聚伞花序、穗状花序、头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被2轮;萼片(3-)5(6),分离或连合成管,有时二唇形,稀退化或消失;花瓣(0-)5(6),常与萼片的数目相等,稀较少或无,分离或连合成具花冠裂片的管,大小有时可不等,或有时构成蝶形花冠,近轴的(adaxil)1片称旗瓣,侧生的2片称翼瓣,远轴的(abaxil)2片常合生,称龙骨瓣,遮盖住雄蕊和雌蕊;雄蕊通常10枚,有时5枚或多数(含羞草亚科),分离或连合成管,单体或二体雄蕊,花药2室,纵裂或有时孔裂,花粉单粒或常联成复合花粉;雌蕊通常由单心皮所组成,稀较多且离生,子房上位,1室,基部常有柄或无,沿腹缝线具侧膜胎座,呸珠2至多颗,悬垂或上升,排成互生的2列,为横生、倒生或弯生的胚珠;花柱和柱头单一,顶生。果为荚果,形状种种,成熟后沿缝线开裂或不裂,或断裂成含单粒种子的荚节;种子通常具革质或有时膜质的种皮,生于长短不等的珠柄上,有时由珠柄形成一多少肉质的假种皮,胚大,内胚乳无或极薄。▽模式属: Faba P. Miller
形态特征:染色体基数:x=5-16, 18, 20, 21。
形态特征:花粉:具2核,单粒或复合,通常具3构孔或3孔。▽解剖学特征:节具3叶隙或极少具,叶隙;导管部分具单穿孔;无穿孔管状分子通常或全部具小的单纹孔,有时具隔膜,筛管质体含不规则蛋白质拟晶体和淀粉粒,稀仅含淀粉粒。▽化学成分:种子或营养体中通常含非蛋白质氨基酸,具含单宁的细胞,以及其他分泌细胞或腔,通常具原花色素苷(proanthocyanin)有时具生氰的(cyanogenic)化合物,但无鞣花酸(ellagic acid)及硫蚁类(iridoid)化合物;常含生物碱,特别是吡啶(pyridine)、喹嗪(quinolzdinl)及吲哚(indole)类成分。
产地分布:约650属,18000种 1),广布于全世界。我国有172属,1485种,13亚种,153变种,16变型;各省区均有分布。
产地分布:本科为被子植物中仅次于菊科及兰科的三个最大的科之一,分布极为广泛,生长环境各式各样,无论平原、高山、荒漠、森林、草原直至水域,几乎都可见到豆科植物的踪迹。
功能用途:本科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它是人类食品中淀粉、蛋白质、油和蔬菜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业上的豆类作物有大豆、花生、蚕豆、豌豆、赤豆、绿豆、豇豆、四季豆和扁豆等。本科植物的根部常有固氮作用的根瘤,是优良的绿肥和饲料作物,如苜蓿、紫云英、田菁、三叶草、黄花草木樨、苕子等。药用植物中有儿茶、决明、甘草、黄芪、葛、苦参、鸡血藤等。有些种类的枝干和树皮常含有单宁、树胶及染料,用于医药、印染及其他工业中,如黑荆、金合欢、阿拉伯树胶、苏木等。绿化造林树种中有台湾相思、楹树、铁刀木、凤凰木、格木、刺槐、槐、黄檀等,木材可供建筑、家具、农具等用。田菁和瓜尔豆的种子胶还可配制成水基压裂液,可增加含油地层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油井的产量。
检索表
1
花辐射对称,花瓣镊合状排列,分离或连合,花药顶端有时有1个脱落的腺体。
含羞草亚科
1
花两侧对称,花瓣覆瓦状排列。
2
2
花稍两侧对称,近轴的1枚花瓣位于相邻两侧的花瓣之内,花丝通常分离。
云实亚科
2
花明显两侧对称,花冠蝶下蝶形,近轴的1枚花瓣(旗瓣)位于相邻两 的花瓣(翼瓣)之外,远轴的2枚花瓣(龙骨瓣)基部沿连接处合生呈龙骨状,雄蕊通常为二体(9+1)雄蕊或单体雄蕊,稀分离。
蝶形花亚科
《中国植物志》第39卷(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