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志
因网站整合,本页即将迁移至:www.iplant.cn/info/VITACEAE?t=z
意见建议 请 email: iplant@ibcas.ac.cn
FOC | FLPH | DCP | iPlant | admin    响应时间:0.13秒
葡萄科
Vitaceae
中国植物志>> 第48(2)卷

葡萄科 VITACEAE

攀援木质藤本,稀草质藤本,具有卷须,或直立灌木,无卷须。单叶、羽状或掌状复叶,互生;托叶通常小而脱落,稀大而宿存。花小,两性或杂性同株或异株,排列成伞房状多歧聚伞花序、复二歧聚伞花序或圆锥状多歧聚伞花序,4-5基数;萼呈碟形或浅杯状,萼片细小;花瓣与萼片同数,分离或凋谢时呈帽状粘合脱落;雄蕊与花瓣对生,在两性花中雄蕊发育良好,在单性花雌花中雄蕊常较小或极不发达,败育;花盘呈环状或分裂,稀极不明显;子房上位,通常2室,每室有2颗胚珠,或多室而每室有1颗胚珠,果实为浆果,有种子1至数颗。胚小,胚乳形状各异,W形、T形或呈嚼烂状。x=10-20。

本科有16属,约7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我国有9属150余种,南北各省均产,野生种类主要集中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区,东北、华北各省区种类较少,新疆和青海迄今未发现有野生。

本科的模式属:葡萄属 Vitis L.

葡萄科植物属的范围大多是由法国葡萄科专家 Planchon (1887)确立的,以后随着世界地区植物的深入采集和研究,又增加了几个属。火筒树属(Leea van Royen ex Linn.),近代植物学家依据其直立灌木的习性,无卷须,花各部与葡萄科其他属比较,结构显然不同而另立为火筒树科(Leeaceae),《中国植物志》按恩格勒系统1936年版本排列,故此处仍置于本科之内。在我国,多数种类产于西南和南部各省区,考虑到正确鉴定我国种类,须对相邻地区,特别是对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种类了解极为重要,作者研究了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藏的 Wallich 和 Lawson (1875) 在《印度植物志》中所依据的标本,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在 Planchon (1887)《世界葡萄科专志》所引证的标本,以及法国植物学家 Gagnepain (1911-1912,1950) 在《印度支那植物志》及其补编中所引用的标本;并对过去的文献作了相应的考证,因而本科植物志所包括的种类的鉴定较之过去的研究可靠性大。然而历来分类学家对种属的处理有分歧,本科植物志仅是作者对中国种属处理的一个总结。此外,对某些种除进行了宏观形态学性状变异的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外,还对这些性状在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的表现作了观察分析,例如对我国产葡萄属、地锦属和俞藤属等的大多数野生种类都进行过栽培并观察个体发育不同时期分类学性状的表现,不同程度上帮助了作者对种属的处理,同时也做了一些微观形态学和在分子水平上构建了叶绿体DNA基因组文库及 rbcL 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对于阐明某些种的系统关系或对科的系统位置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本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在分类上比较重要。一般胚珠受精后,珠脊和合点维管束周围的组织变成异常活跃的分生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下述系列变化:①胚珠外珠被一端产生一块状组织,该组织迅速生长完全包围了内珠孔,胚珠基部外珠被中层维管束侧面局部分生组织活动异常加剧,向内突出生长,形成不同程度的嚼烂状胚乳,在成熟种子横切面上相应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凹陷结构,如T型、W型和其他复杂的嚼烂状类型,②合点沿胚珠背面居中向下生长,其间形成背棱脊,在成熟种子中合点变成种脐,不同属植物其位置可能有所不同,在种子背面中部或基部,其形状可能为圆形阔大,比种子背棱脊宽,或与呈带形的背棱脊等宽,背棱脊越过种子顶端,通过腹面达基部即为腹部的中棱脊;③种子腹面两侧洼穴,由胚珠的外珠被向内突出生长凹陷而成,呈沟状或倒卵形,从种子基部向上达种子中部或顶端。上述种子背部种脐、背棱脊和腹部洼穴等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异在葡萄科植物的分类学上有重要价值。

本科植物葡萄 V. vinifera L. 是著名的水果,若千野生种类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地锦属 Parthenocissus Planch. 和崖爬藤属 Tetrastigma Planch. 等是重要的垂直绿化植物,其他属内有的种供药用。

检索表
数据加载中……
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鼠李目 Rhamnales
相关类群
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查看
logo_frps
版权所有  ©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植物项目组
京ICP备13006946号-2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