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志
因网站整合,本页即将迁移至:www.iplant.cn/info/Glycyrrhiza?t=z
意见建议 请 email: iplant@ibcas.ac.cn
FOC | FLPH | DCP | iPlant | admin    响应时间:0.14秒
甘草属
Glycyrrhiza Linn.
中国植物志>> 第42(2)卷 >> 豆科 Leguminosae

102. 甘草属 Glycyrrhiza Linn.

Linn. Gen. Pl. ed. 5. 330. 1754; Hutch. Gen. Flow. Pl. 1: 412.1964; E. A. Krug. in Trudy Bot. Inst. Komarov Ser. I, 11: 161. 1955.

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状茎极发达,部分种类含甘草甜素 (Glycyrrhizin)。茎直立,多分枝。基部常木质,全体被鳞片状腺点或刺状腺体。叶为奇数羽状复叶;托叶2枚,分离,早落或宿存;小叶 (3) 5-17枚,全缘或具刺毛状的细齿。总状花序腋生;苞片早落;花萼钟状或筒状,膨胀或否,基部偏斜,萼齿5枚,上部的2齿部分连合;花冠白色、黄色、紫色、紫红色、旗瓣具短爪,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连合;雄蕊 (9+1) 二体,花丝长短交错,花药2型,药室顶端连合;子房1室,无柄;含2-10个胚珠。荚果圆形,卵圆形、矩圆形至线形,少有念珠状,直或弯曲呈镰刀状至环状,扁或膨胀,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瘤状突起或硬刺,极少光滑,不裂或成熟后开裂。种子肾形。

全属约20种,分布遍全球各大洲,以欧亚大陆为多,又以亚洲中部的分布最为集中。我国有8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区,个别种见于云南西北部。

属名模式:洋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inn.

E. A. Kruganova 的甘草属系统是迄今较好的,在本分册中采用。三小叶的属Meristotropis Fisch. et Mey. 我国不产,不作讨论,唯其中 M. paucifoliolata (Hance) Krug. 非三小叶,产于我国青海及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已被合并于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甘草 G. uralensis Fisch. 最早记载于公元一、二世纪,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陶宏景在《名医别录》中称甘草为国老,意即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西欧“植物学之父”提奥弗拉斯特在《植物的研究》一书中亦有甜根植物(G. glabra Linn.)的记载,并指出在民间入药治气喘、咳嗽等症。由此可知,中外历代对甘草的研究和利用十分重视,尤其是在本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近代,对甘草的生药、药理及化学成分做了详尽的研究,并且更广泛地应用于中、西医药上。经过分析,甘草属部分种类的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glycyrrhizin) 、甘草黄甙(liquiritoside) 、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 等多种成分,有解毒、消炎、祛痰镇咳之效,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咽喉红肿、咳嗽、痈节肿毒等症。此外甘草还可应用于食品工业和烟草工业。

检索表
数据加载中……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1998《中国植物志》第42(2)卷 167页 PDF
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
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查看
logo_frps
版权所有  ©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植物项目组
京ICP备13006946号-2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