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智 >> 中国植物志
访问2019版
植物志
卷册索引
学名索引
中文索引
分省名录
经济用途
关于本志

第一卷 总论

经过四代人的不懈努力和30多位植物学家的通力协作,126 卷册的《中国植物志》已全部出版了。这是一部全面总结我国维管束植物系统分类的巨著,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维管束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基本资料,一也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并且它的英文修订版正在陆续出版中,所以它将面对全世界。

本总论将简要地对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历史和科学内容作一回顾、分析和总结。其主要目的是使读者对这部巨著的历史 (包括采集标本和收集资料的历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我国维管束植物区系、资源以及主要由其形成的植被有一个概略的认识。但是,被子植物的 “区系”、“资源”、“植被”已有许多专著,《中国植物志》中不同的科、属也有不少专论,其学术观点都不可能是相同的。即便在 《中国植物志》的不同卷册中,对于属与种的处理也因人面异,不尽相同。本总论是由多位作者执笔写成的,因而也只能代表各位作者自身的学术观点,而不是综合 《中国植物志》或其他有关学科专著中不同作者的观点。其次,本总论在对植物区系进行分析时,涉及了大量的科、属、种名称,为了节省篇幅,种的名称 般采用拉丁文双名(属名+种加词),略去定名人。对十有些新记录的、译名不妥的或用冗长、古僻、深奥字命名的分类群,常略去中名而只用 《中国植物志》及其英文修订版已出版的各卷 中可以查到的拉一‘文学名。这样做既可以节省篇幅,避免繁琐,也方便于读者使用,增加 可读性。实际上本总论是源于 《中国植物志》,而又不等同于 《中国植物志》的另一部集体编写的专著,问时也是一部独立性、综合性较强的高级科普读物。考虑到本总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的特殊性,若与126卷册 《中国植物志》联合编制索引,自有许多不便,故独立编制索引。凡此,均敬请读者们谅解。诚然,本总沦涉及的面很广,作者们虽做了很大的努力,仍难避免存在错误遗漏和不尽统 一之处,同时它既是数家或一家之言,自不免有以管窥豹之弊,尚望读者不吝赐教为幸!

吴征镒 陈心启

2004年3月

第一章 中国植被及其植物区系

作者:陈灵芝 (第一、四、五、六节)、陈伟烈 (第二、 三、 七节)、一金亭 (第八、九、十节)。

中国的国土辽阔,气候多样,地貌复杂,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孕育着多姿多态的 植物种类及其所组成的植被类型。植物区系及其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无不 与自然历史条件密切联系,特别是与近代的地貌、气候、上壤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的自然条件及其植被类型

中国的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跨越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气候带、,地理位置北 起北纬53‘(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达北纬约4’(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如以大陆为准 (包括海南岛),南北延仲为35‘以上。经度的变化由东经74一135。左右, 东西相跳达61’。中国所辖范围的海域)’一阔,海疆长达约2万公里。由于我国土地面积 广阔,经、纬度跨度亦大,因此气侯条件十分复杂,且全国各地地形、地貌多变,也影 响气候的复杂性。更由于‘和国主耍陆块历史悠久,虽经地质地史多次变迁,仍有很多子 遗植物。在第三纪我国大都处于热带、1址热带气候,植物种类丰富。后虽经历了第四纪 冰期,中国仅在东北有小面积冰川覆盖,但仍受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冷暖交替的影响,喜 暖的植物自北向南后退,某些山地特别是横断山区成为第三纪植物的庇护所,有大量的 孑遗植物、活化石和古植被类型被保存,致使近代植物区系与白至纪一早第三纪古植物 区系非常接近,更增加了中国植物区系多样性。

1.1 中国的气候

气候是决定植物区系及植被类型的主导因子之一,中国的气候区划可以全面概括中 国各地区的气候特征。根据我国各地的温度分布特点,把全国分为9个气候带:寒温 带、中温带 (即通常所指的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 中热带和南热带 (表1 .1),其中,中热带和南热带在中国大陆部分不存在,但中国最 南部海域西沙、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分别属于中热带及南热带气候。青藏高原地貌类型 特殊,实际上由于青藏高原垂直高度大及其所跨越纬度亦大,存在有不同气候类型,目 前在气候带划分中作单独一个区来处理 (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电 盛承禹等, 1986)。

由于在同一气候带内距海远近不同,从而所受海洋性季风影响各异,引起了湿度的 变化。根据年干燥度系数中国可划分为5个气候仄:①湿润区,年十燥度系数为<1。0; ②半湿润区为1.0一L6;③半干旱以为 1。6一3,5;④干早区为3.6一16.山 ⑤极干旱 区为>16 .0。在不同气候带内的湿润拭均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森林。在平湿润区以森林为 主,也有草原。在半十旱区分布着草原。在丁旱及极干早区则以半荒漠及荒漠为主,但 在半T-旱和干早地仄的山地上也有多种类型的森林。根据中国植被区划所示,大体上中 国东部、南部、西南部为森林区,西_{七为荒漠区,两者之间则为草原地区。

1.2 中国的地貌特征

巾国的地貌轮廓主要是山脉、!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的组合形式、因此地势高度 差别很大,地势为西高东低,形成由东向西海拔逐步1几升的二个台阶。全国山地约占国 土面积1/3,高原占1/4,盆地与平原约占1乃,丘陵占1/10。中国山脉走向多样,东 西走向山脉主要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秦岭、大巴山——大别山。它们成 为气候带或气候区的天然分界线,从而影响着植物区系及其所组成的植被类型。南北走 向山脉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较多,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太行山、横断山。南北走向 的山脉在第四纪冰川期,为动植物向南迁移的通道,特别是横断山脉的一系列高山和深 谷的地貌,繁衍着极其丰富的植物及植被类型,北东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有山地与平原、盆地相间分布。我国东部以森林为主,平原则是我国农业基地及大小城 镇,弧形山脉主要是喜马拉雅山和台湾山地,但这两座弧形山脉的走向不同,这一带山 脉也主要是森林分布区 (任美愕,1985)。青藏高原在我国西部耸立,对我国的气候和 生物区系产生巨大影响(,全国各地所存在的山地,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昆仑山、祁连山、第一童巾闹梢林 及茸棺物又子 秦岭、大别山和南岭山地等,对我国气候和生物也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不同气候带内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1.3 中国的植被类型及其分洲

由于温度、湿度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气候条件,加_r-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影响,与 致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十分丰富。而各种植被类型则是由不同科、属、种植物所组成,力 以与气候相适应的各类分布区类型为其特征。由于中国丰富的植物区系成分,从而组扮 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植被类型或称之为生物群区(biome)。生物群区的概念是指气候顶私 及其演替系列,它既有类型含意又有区域的概念,它们是与气候相适应的一组生物薪 落,而且是以植被类型命名,其下级分类单位以优势种作为分类依据。这是中国所采片 的植被高级分类单位,这与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的观点雷同,但与法瑞学派的观点梢 异,该学派的植被是以特征种作为分类依据,在中国植被研究过程中,应用法瑞学派配 植被分析方法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采用生物群区作为植被类型的基本单位予以介绍。曲 于篇幅所限,本文只介绍生物群区中的气候顶极植被或称之为与气候相适应的地带性根 被类型。至于它们的演替系列难以涉及。中国自北向南分布着不同生物群区。在中国序 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布着森林植物群区:寒温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湿润地区及暖 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海拔较高处。寒温针叶林又可分为寒温落叶针叶林,以落叶松 Lar泛、即.林为代表,和寒温常绿针叶林,以石衫Picea,P.林和冷衫Ab俪sP.材 为代表。这类针叶林破坏后的逆向演替系列为以桦属加u勿、杨属几户以。、为代表的落 叶阔叶林、落叶灌丛和草地;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1,温带的湿润地区及亚热带山地 上部。中温带的针阔叶规交林是以红松Pinu:korai二51 与落叶的锻丁,il故sPp甲、械A肥厂 印p.、楷万瓜,‘£,u、、pp.、桦&tula spp、榆Ulm,5 spp.、鹅耳杨肠rPinu:spp.组成 的针阔叶混交林。这类森林破坏后可形成次生的杨桦林、栋林、落叶松林。在严重十扰 下则形成落叶灌丛和草地。铁杉PI3uga ,即.、阔叶混交林分布在亚热带山地,在垂直 带谱上位于山地落叶阔叶林以上,山地寒温针叶林之下。混生的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 这类针阔混交林面积较小。破坏后形成次生阔叶林、落叶灌丛和草地;落叶阔叶林,地 带性的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以及亚热带部分山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以栋 Q。。u,sPp.林为代表。亚热带山地的落叶阔叶林以水青冈凡gu、sP.林为代表。落 叶阔叶林破坏后,常形成落叶灌丛和草地;暖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低山丘陵 及山地,以常绿的多种松Pinu:,P。林和侧柏月以13“ad、、arien勿15林为代表。它们的 分布地与落叶阔叶林相似,这类针叶林是否是与落叶阔叶林同样为地带性类型,众说不 一,有的学者认为暖温带应以松栋混交林为主,但目前这种类型极少。暖温带的松林, 特别是油松Pinu,勿撇laeformis林、侧柏林、赤松月nu:de二反刀。用林、华山松Pi。‘ ar、ndi林等与其相应分布区的落叶阔叶栋林的区系成分秘为相似本文未予叙及。实际_h它们有广泛分布,但面积不大,现主要为人工林。其演替系列与 落叶阔叶林相似;常绿、落叶阔叶棍交林,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丘陵低山以及中亚热带 的山地。这是随着气候变暖由暖温带}句北亚热带过渡的一种植被类型_随着纬度及海拔 高度变化,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所,片比例不同。在北亚热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 落叶树为主。在中亚热带jIJ地的这类混交林则以常绿树种为主。另 类常绿落叶阔叶混 交林可视作为在特殊母岩— 石灰岩山地上的混交林,·也叮称之为土壤顶极。这一生物 群区本文未予涉及;常绿阔叶林,该类利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群系多样,是中国物种多 样性最丰富的生物群区;暖性针叶林,这一类型为亚热带低山丘陵常见的常绿针叶林, 它们分布区的自然条件与常绿阔叶林基本一致,以松林、柏木 以P。万“:。P 林,杉 木Cu。ni川召云a”:葱ala二c,la勿林为代表。尚有柳杉 。,ton;er遥a‘fo月a,。1林、油杉 代,1,1- le瓜 印p.林和台湾杉了认呱”ia flooiana林以及银杉。:t加脚附笼)roPh.vl勿林等等‘:其 中马尾松Pi、‘、。。、二1二7la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的先锋林或人下林。杉木林和多种柏木 林以人工栽培为主。’它们的区系成分与常绿阔叶林中出现的成分大同小异,惟种类组成 均比较简一。在西部亚热带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较高海拔的河谷地带,零散分布有一 些分别以巨柏CuPres 、:乡娜川。、西藏柏木c。t,ulo.Fa 、峨江柏C.山。塔放n。、干香 柏C.duclo、iana 等为优势的疏林。在本文中均未一子涉及;热带的季雨林和雨林,这 是北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与该地产〔候条件相适应,群落的结构复杂,物种多样 性极为丰富;在热带海域某些岛屿中分布着珊瑚岛常绿林;在热带海岸则分布着海岸林 和红树林,’它们均具有特殊的水分条件。,在其他气候带内大多为阔叶林构成的河岸林。 在川滇干热河谷分布的稀树灌木草丛。

在中国西北部则分布着草原和荒摸.:灌丛在中国大部为森林破坏后所存在的演替系 列中的一个阶段,有常绿灌丛、落叶灌丛等。,叮视作垂直带上的生物群区的为常绿革叶 灌丛和高寒落叶灌丛。‘已们与垂直带的气候条件相协调:,常绿革叶灌从是以多种杜鹃 Rh心cxleodro,叩p.所组成。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山地、滇北高原以北、秦岭太白山以 及台湾玉山山脉的顶部,是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本文中不予介绍。本文仅涉 及高寒落叶灌丛:冻原是环极地的植被类型,在中国亦见于温带山地顶部,作为垂直带 的一种类型。湿地是与特殊的水分条件相适应的生态系统。虽然湿地决定于水分条件, 但它们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组成种类无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湿地 (指水深6m以卜地 段)可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海岸、红树林、河1」、港湾等生态系统。红树林为海岸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内陆湿地有湖泊和河流生态系统,河岸林及湿生草甸生态系统 等。沼泽生态系统亦为内陆湿地的一类,在1,国由北部至南部,由山地低海拔至高海拔,只要具有水分过湿地段均可分布。湿地生态系统本文未予涉及。

……

iPlant.cn 植物智——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 2009-2023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16067583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