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efflera J. R. G. Forst. (Araliaceae)
8.鹅掌柴属*——Schefflera J. R. & G. Forst. nom. conserv.
名称文献:J. R. & G. Forest. Char. Gen. 45. t. 23. 1775; harms in Engl. & Prantl,Nat. Pflanzenfam. 3 (8): 35. 1894;何景、曾沧江,植物分类学报增刊1: 130. 1965; Hutch. Gen. Fl. Pl. 2: 69. 1967——Sciodcaplyllum P. Br. Hist. Jam. 190. pl. 19. f. 1,2. 1756, nom. rejic. ——Heptapleurum Gaeutn. Eruct. & Sem. 2: 472. t.178. 1791 ——Agalma Miq. Fl. Ind. Bat. 1: 752. 1855; Hutch. 1. c. 2: 54. 1967.
形态特征:直立无刺乔木或灌木,有时攀援状;小枝粗壮,被星状绒毛或无毛。叶为单叶(我国无分布)或掌状复叶;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成鞘状。花聚生成总状花序、伞形花序或头状花序,稀为穗状花序,再组成圆锥花序;花梗无关节;萼筒全缘或有细齿;花瓣5-11,在花芽中镊合状排列;雄蕊和花瓣同数;子房通常5室,稀4室或多至11室;花柱离生,或基部合生而顶端离生,或全部合生成柱状,或无花柱,柱头明显或不明显。果实球形,近球形或卵球形,通常有5楼,最多至11稜,有时稜不明显。种子通常扁平;胚乳匀一,有时稍呈嚼烂状。
产地分布:本属的模式种:新西兰鹅掌柴Schefflera digitata J. R. & G. Forst.,产于新西兰。
产地分布:本属约有200种,广布于两半球的热带地区。我国有37种,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在云南。
检索表
1
总状花序(稀穗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
1
伞形花序或头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花柱离生或合生成柱状,或无花柱。
10
2
穗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小叶片下面密生星状绒毛,将网脉掩盖。
2
总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小叶片下面无毛或疏生星状绒毛,网脉明显。
3
4
小叶12-14,稀7-8 ;小叶片椭圆状长圆形至长圆形,长为宽3-3.5倍,侧脉8-15对。
4
小叶12-16,有时部分小叶片退化成苞片状;小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为宽2-2.5倍,侧脉5-8对。
5
8
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达25厘米,宽达9厘米,侧脉16-22对。
8
小叶片狭长圆形、长圆形至倒披针形,侧脉16对以下。
9
12
圆锥花序短小,长10厘米以下,主轴长仅1-2厘米,分枝伞房状排列;果实通常有红色或黄红色腺点;小叶片宽3厘米以下;叶柄纤细,长2-8厘米。
13
12
圆锥花序较大,长12厘米以上,主轴较长,长3-12厘米或更长,分枝总状排列;果实无腺点;小叶片宽3厘米以上;叶柄较粗壮,长8-20厘米。
15
13
小叶片先端尾状渐尖,尖头长达2.5厘米,多少呈镰刀状。
13
小叶片先端渐尖,尖头长1厘米以下,不呈镰刀状。
14
14
小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卵形;果实长4毫米,直径2.5毫米。
14
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长圆形;果实长7毫米,直径5毫米。
16
附生藤状灌木;叶有小叶7-9总花梗长5毫米以下。
16
直立灌木或乔木,稀附生藤状灌木;叶有小叶3-7;总花梗长5毫米以上。
17
18
果实球形,稜不明显;花盘扁圆锥状,不呈五角形。
21
小叶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1-15厘米;花序被灰白色星状短柔毛。
21
小叶片线状长圆形,长8厘米以下;花序被锈红色星状绒毛。
24
小叶片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下面密生星状绒毛,或毛脱落变稀至无毛。
25
25
中央小叶片长圆形,基部圆形,下面密生黄色星状绒毛。
25
中央小叶片倒披针形,基部渐狭,下面密生淡黄锈色星状绒毛,毛会脱落变稀或无毛。
26
小叶片幼时下面被星状绒毛或星状短柔毛,成长后有时变稀至无毛。
27
29
花柱粗短,长不及0.5毫米,结实时长1毫米或更短。
30
小叶片狭披针形、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下面疏生灰色星状绒毛或小星状绒毛。
31
33
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中央的长20厘米以上。
34
33
小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的长18厘米以下。
35
34
小叶片干时上面有光泽;果实倒卵球形;花盘隆起。
36
花柱基部合生,结实时2/3合生,仅先端离生;苞片宿存;小叶片边缘全缘或疏生细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