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蕨属金星蕨科
Pronephrium Presl (Thelypteridaceae)
17.新月蕨属Pronephrium Presl
名称文献:Presl, Epim. Bot. 258. 1849. excl. P. lastreoides Presl; Holtt.Novit. Bot. Inst. Bot. Univ. Carol. Prag. 1968: 48. 1969; Blumea 19: 34. 1971 et 20: 105. 1972; 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 16 (3) : 13. 1978; Pic. Ser. in Webbia 31 (2) : 438, Gen.3010, 1977;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Pterid. China 351. f. 5-121. 1991. ——Abacopteris Fee, Congr. Sci. France 10 me Sess. 1: 1843; Gen. Fil. 309. t. 18c, G. 142, f. l. 1850-1852; Ching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8: 230. 1938 et in Acta Phytotax. Sin. 8 (4) : 331. 1963. ——Cyclosorus Subgen. Abacopteris Sect. Abacopteris A. R. Sm. in Kramer & Green, Fam. & Gen . Vasc. Pl. 1: 267. 1990.——DryopterisSubgen. Meniscium C. Chr. , Ind. Fil. 250, 1905. pro parte.
形态特征:土生中型蕨类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或短而横卧,略被通常带毛的棕色鳞片。叶远生或近生;叶柄基部以上无鳞片,但经常(特别在幼时)多少被单细胞的针状毛;叶片通常为奇数一回羽状,少为单叶或三出,羽片大,通常3-10(15)对,顶生羽片分离,同侧生羽片同形,基部一对羽片不缩短而稍缩短,披针形,渐尖头,基部圆形或楔形,近无柄或有短柄,不与叶轴合生,全缘或有粗锯齿。羽轴明显,侧脉多对,斜展,并行;叶脉为新月蕨型,即小脉在侧脉之间联结成斜方形网眼,直达叶边,自每对小脉交结点发出的外行小脉或为连续或为断续,顶端有1小水囊。叶草质或纸质,间有近革质,干后绿色或褐色,常饰有红晕(至少在叶轴、羽轴或侧脉下面),两面通常多少被有针状毛或钩状毛(至少沿叶轴及羽轴下面),脉间下面通常有泡状突起。孢子囊群圆形,在侧脉间排成2行,背生于小脉上(每小脉1枚),若生于小脉上部则成熟时往往双双汇合为新月形,罕有铺满羽片下面,无盖或有盖,盖上有毛或光滑;孢子囊体上光滑或有针状毛。孢子两面形,肾状,周壁透明或半透明,表面不平,具脊状隆起或褶皱,或具小瘤状和刺状纹饰。染色体x=12 (36)。
产地分布:根据Holttum 1972年的研究,全世界共有61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现知有18种,主产南岭以南、台湾及云南南部,向北达重庆。
检索表
1
植物体各部分具有钩状毛(钩毛组Sect. Gripothrix)
2
1
植物体各部分不具有钩状毛(新月蕨组Sect. Pronephrium)。
8
2
叶为单叶,强度二型,不育叶的基部心脏形或戟形(即基部偶有一对小耳片),孢子囊成熟时铺满叶片下面。
单叶新月蕨
2
叶为三出或羽状(偶有单叶,基部圆形或楔形),一型,间稍呈二型,孢子囊群成熟时成行排列,不铺满叶片下面。
3
3
叶为三出(有时有2对侧生羽片),干后绿色。
三羽新月蕨
3
叶为羽状,有多对侧生羽片,干后绿色或稍呈红色。
4
4
根状茎短而横卧,叶近生,上部羽片腋间往往有芽胞。
顶芽新月蕨
4
根状茎长而横走,叶远生,上部羽片腋间无芽胞。
5
5
最下部的羽片明显退化,所有羽片先端突然收缩成长尾状,长2-4厘米。
微红新月蕨
5
最下部的羽片通常较大,羽片先端不突然收缩成长尾状。
6
6
顶生羽片完全分裂。
岛生新月蕨
6
顶生羽片近全缘(最多边缘呈圆齿状)。
7
7
叶片长圆形到卵圆形,侧生羽片不大于9厘米×2厘米。
长柄新月蕨
7
叶片三角状,侧生羽片大可达15厘米×3厘米,墓部一对羽片最大。
羽叶新月蕨
8
孢子囊群无盖或仅有极小的盖。
9
8
孢子囊群有明显的囊群盖。
12
9
叶干后一般呈淡绿色,羽片线状披针形,边缘具有规则的三角状锐锯齿。
披针新月蕨
9
叶干后多少呈紫红色,羽片卵状披针形,边缘全缘或略呈波状。
10
10
羽片长卵形,基部最宽呈圆楔形;叶片两面完全光滑无毛;孢子囊群卵形,成熟时双双汇合,产西藏。
墨脱新月蕨
10
羽片为披针形,中部最宽,羽轴和叶脉上有短毛;孢子囊群圆形,成熟时不汇合。
11
11
叶片下面仅叶轴和羽轴有稀疏短毛,其余光滑,孢子囊群有不明显的小盖。
红色新月蕨
11
叶片下面沿叶轴、羽轴、叶脉及脉间均被张开的细长针状毛;孢子囊群无盖。
针毛新月蕨
12
羽片阔线状披针形,基部不变狭或略变狭,边缘具有规则的锯齿。
13
12
羽片卵状披针形或镰刀状,基部明显狭缩成楔形,边缘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波状圆齿。
15
13
孢子囊体上无毛;囊群盖上偶有一二根短毛。
大羽新月蕨
13
孢子囊体上和囊群盖上均有毛。
14
14
叶柄通体被针状刚毛,叶片下面脉间、羽轴和叶脉上均密被针状长毛。
刚毛新月蕨
14
叶柄上光滑无毛,叶片下面仅羽轴和叶脉上有稀疏毛。
云贵新月蕨
15
根状茎短而横卧,植株较小,仅有2-3对侧生羽片,羽片长约7厘米,宽2-2.5厘米。
小叶新月蕨
15
根状茎细长横走,植株远较大,侧生羽片4对以上,羽片长15厘米以上,宽超过3厘米。
新月蕨
16
叶片下面仅羽轴和叶脉上有稀疏短毛。
新月蕨
16
叶脉下面脉间、羽轴和叶脉上均密被长毛。
17
17
羽片卵圆披针形,基部几不变狭,呈圆楔形,脉间下面无泡状突起,被单细胞针状毛;孢子囊群中生,成熟时不汇合。
硕羽新月蕨
17
羽片长圆披针形,基部明显变狭成楔形,脉间下面有明显的泡状突起,密被多细胞的节状长毛;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上部,成熟时通常汇合。
河口新月蕨
《中国植物志》第4(1)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