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毛蕨属金星蕨科
Pseudocyclosorus Ching (Thelypteridaceae)
12.假毛蕨属 Pseudocyclosorus Ching
名称文献: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 8(4): 322. 1963 et 16(3): 13. 1978; Holtt. in Kew Bull. 34(3) 499-516. 1980;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Pterid. China 341, f. 5-116. 1991; Pic. Ser. in Webbia 31(2): 438, Gen. 2880. 1977.——Thelypteris Subgen. Euthelypteris group 8 Ching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ser. 4: 247. 1936——Trigonospara Holtt. in Blumea 19: 29. 1971. ——Pneumatopteris Holtt. in Blumea 19: 42. 1971. pro parte. ——Cyclosorus Subgen. Pseudocyclosorus A. R. Sm. in Kramer et Green, Fam. & Gen. Vasc. Pl. 1: 267. 1990.
形态特征:湿生中型蕨类。根状茎横走、横卧或直立,基部疏生披针形的棕色鳞片。叶远生、近生或簇生;叶柄通常疏被短毛,禾秆色;叶片二回深羽裂,下部羽片通常逐渐缩成耳状、蝶形或突然收缩成瘤状,叶轴在羽片着生处下面通常有一个褐色的瘤状气囊体,有时不明显。叶脉分离,主脉两面隆起,小脉下面稍隆起,相邻裂片基部一对小脉有时伸达软骨质的缺刻,罕有靠合,但通常是上侧一脉伸达缺刻,而下侧一脉伸达缺刻以上的叶边。叶干后通常呈深绿色,多为纸质,少为草质和革质,叶片背面沿羽轴纵沟密生伏贴的刚毛,叶脉上也有疏刚毛,下面脉间多有针状毛,少为光滑无毛。孢子囊群圆形,通常生于侧脉中部,少为上部或下部;囊群盖圆肾形,质厚,多为棕色,宿存,背面被细毛,或光滑无毛,少有腺体。孢子通常为单裂缝,少为三裂缝,外壁有刺状纹饰,周壁有脊状隆起。染色体x=7(35)。
产地分布:全世界约有50种,主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现知有40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R. E. Holttum根据叶片下部羽片不缩短,羽片着生处下面叶轴上的气囊体不明显,以及孢子具三裂缝等不同点,把溪边假毛蕨P. cilliatus (Benth) Ching和尾羽假毛蕨P. caudipinnus (Ching) Ching分出,成立三槽孢蕨属Trigonospora Holtt.。但据我们研究,该新属除了孢子具三裂缝这点之外,其他特征和本属其他成员并无明显不同,不宜分立。
检索表
1
叶片下部羽片突然退化成气囊体或退化成耳状或蝶形。
2
1
叶片基部的羽片不逐渐缩小,也不突然退化成瘤状。
36
2
叶片下部多对羽片突然退化成褐色气囊体。
3
2
叶片下部羽片逐渐退化成耳状或蝶形。
7
3
中部羽片上的裂片基部一对小脉伸达缺刻底部。
4
3
中部羽片上的裂片基部上侧一条小脉伸达缺刻底部,而下侧一脉伸至缺刻以上的叶边。
6
4
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上部,靠近叶边。
青岩假毛蕨
4
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下部,靠近主脉。
5
5
植株矮小,侧生羽片长约13厘米,宽1-1.4厘米,裂片宽约2毫米。
假毛蕨
5
植株高大,侧生羽片长和宽均分别在15厘米和2厘米以上,裂片宽约4毫米。
瘤羽假毛蕨
6
植株高达1米以上;叶片下面脉间有针状细毛;囊群盖上也有毛。
新平假毛蕨
6
植株矮小,高仅25-58厘米,叶片下面脉间和囊群盖上均光滑无毛。
急梳假毛蕨
7
叶轴下面多少被有长的针状毛,羽轴和叶脉下面通常也有针状毛,少为无毛。
8
7
叶轴、羽轴和叶脉下面仅被细毛,至多在末端有一二根针状长毛。
31
8
囊群盖背面有毛。
9
8
囊群盖背面光滑无毛。
22
9
羽片极斜向上,基部下侧裂片明显缩小或不缩小。
10
9
羽片平展,或略斜展,基部一对裂片或仅上侧裂片明显伸长。
13
10
羽片基部下侧裂片明显缩小。
11
10
羽片基部下侧裂片不缩小。
12
11
植株高55-110厘米,羽片中部宽1.4-1.5厘米,主脉上面稍下凹,被伏贴的针状毛,无光泽。
光脉假毛蕨
11
植株高仅25-40厘米,羽片中部宽9-10毫米,主脉上面呈圆形隆起,近光滑,有光泽。
似镰羽假毛蕨
12
叶轴、羽轴和主脉下面混生稀疏的长针状毛和短细毛,脉间下面无毛。
德化假毛蕨
12
叶轴、羽轴和主脉下面只密生长针状毛,脉间下面有毛。
广西假毛蕨
13
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中部以下,靠近主脉。
14
13
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中部。
15
14
叶二型;羽片基部一对裂片不明显伸长,羽片基部一对小脉的上侧一脉伸达缺刻底部。
双柏假毛蕨
14
叶一型;羽片基部一对裂片明显伸长,裂片基部的小脉均伸达缺刻底部。
独龙江假毛蕨
15
叶片背面脉间有细刚毛。
长根假毛蕨
15
叶片背面脉间无细刚毛。
16
16
囊群盖上毛多且密。
17
16
囊群盖上仅有稀少的细毛。
20
17
叶片下部仅2-3对羽片退化成蝶形。
18
17
叶片下部多对羽片退化成蝶形或小耳片。
19
18
侧生羽片多达30对,平展。
福贡假毛蕨
18
侧生羽片约有17对,基部一对略反折向下,其余的向上弯弓。
泸水假毛蕨
19
下部羽片的基部一对裂片不明显缩短。
察隅假毛蕨
19
下部多对羽片基部的一对裂片明显缩短。
篦齿假毛蕨
20
叶片下部有7-9对羽片突然退化成线状小耳片,基部的缩小成瘤状,下面脉间光滑无毛。
武宁假毛蕨
20
叶片下部有3对羽片突然退化成蝶形。
21
21
羽片基部一对裂片(尤其上侧1片)明显增大,边缘羽裂;裂片长11-14毫米,宽5-6毫米;叶草质;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中上部。
贡山假毛蕨
21
羽片基部一对裂片略缩短;裂片长9毫米,宽3毫米;叶纸质,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中部。
毛脉假毛蕨
22
羽片狭线形,斜向上。
23
22
羽片不为狭线形,平展,至少下部羽片平展。
24
23
羽片极斜向上,基部上侧裂片明显伸长;囊群盖上有腺体。
镰片假毛蕨
23
羽片略斜向上,基部上侧裂片不明显伸长;囊群盖上无腺体。
庐山假毛蕨
24
羽轴和叶脉下面有腺体。
25
24
羽轴和叶脉下面无腺体。
29
25
叶片下面脉间光滑无毛。
26
25
叶片下面脉间有毛。
28
26
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中上部,靠近叶边。
边囊假毛蕨
26
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中部。
27
27
羽片披针形,基部上侧一脉伸达缺刻底部,下侧一脉伸至缺刻以上的叶边。
西南假毛蕨
27
羽片线状披针形,基部一对小脉均伸达缺刻底部。
线羽假毛蕨
28
植株高达1.4米,叶片长约1米,羽片宽2-2.5厘米,长达17厘米;裂片彼此以宽的间隔分开,下面沿羽轴叶脉疏被短毛。
青城假毛蕨
28
植株高90厘米,叶片长50厘米;羽片宽仅1.5厘米,长9-13厘米;裂片彼此以狭的间隔分开,下面沿羽轴、叶脉混生疏短刚毛和细毛。
狭羽假毛蕨
29
叶片下面脉间有细毛。
禾秆假毛蕨
29
叶片下面脉间光滑无毛。
30
30
下部羽片基部的裂片全缘。
苍山假毛蕨
30
下部几对羽片基部的裂片边缘浅羽裂。
綦江假毛蕨
31
羽片平展或近平展。
32
31
羽片斜展。
35
32
囊群盖上有细毛。
大明山假毛蕨
32
囊群盖上光滑无毛。
33
33
囊群着生于侧脉中部。
景烈假毛蕨
33
囊群着生于侧脉中上部。
34
34
叶脉单一,不分叉,下面密被腺体。
峨眉假毛蕨
34
叶脉二叉,下面不被腺体。
叉脉假毛蕨
35
植株高1.2米以上;叶片长达1米,中部宽30厘米;中部羽片长25厘米,宽约3厘米;裂片多达35对,长1.2厘米以上。
斜展假毛蕨
35
植株高在1米以下;叶片长70-80厘米,宽约20厘米;中部羽片长10-15厘米,宽1.2-2厘米;裂片30对以下,长不及9毫米。
普通假毛蕨
36
裂片基部一对小脉伸达缺刻底部。
溪边假毛蕨
36
裂片基部只有一条小脉伸达缺刻底部,另一条伸至缺刻以上的叶边。
37
37
叶片下面脉间无毛,囊群盖上也无毛。
阔片假毛蕨
37
叶片下面脉间有细毛,囊群盖上也有毛。
38
38
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下部,靠近主脉灌。
灌县假毛蕨
38
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中上部,靠近叶边。
尾羽假毛蕨
《中国植物志》第4(1)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