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蕨属金星蕨科
Leptogramma J. Sm. (Thelypteridaceae)
10.茯蕨属 Leptogramma J. Sm.
名称文献:J. Sm. in Journ. Bot. 4: 51. 1841; Ching in Sinensia 7(1): 97. 1936; in Acta Phytotax. Sin. 8(4): 318. 1963 et 16(3): 13. 1978;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Pterid China 337. f. 5-114. 1990. ——Stegnogramma Holtt. in Blumea 19: 38. 1971. pro parte. ——Cyclosorus Subgen. Stegnogramma A. R. Sm. in Kramer et Green, Fam, & Gen. Vasc. Pl. 1: 270. 1990. pro parte. ——Lastrea sensu Cop., Gen. Fil. 135. 1947. pro parte.
形态特征:中型土生蕨类。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疏被鳞片;鳞片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红棕色,背面有毛。叶簇生;叶柄深禾秆色,下部疏被鳞片,通体被灰白色、大都为单细胞的针状长毛和单细胞的短刚毛;叶片长椭圆形、戟形或披针形,二回羽裂;羽片7-8对(或稍多),斜展或近平展,披针形,钝头或渐尖头,基部圆形或截形,对称,通常无柄,仅下部1-2对或数对分离,向上多少与叶轴合生,基部一对不缩短或略缩短,有时伸长,羽轴上面凹陷成一纵沟,羽裂通常达1/2-2/3,裂片圆形或长圆形,全缘、圆头。叶脉分离,每裂片有侧脉3-6对,不分叉,斜出,伸达叶边,罕有伸达缺刻。叶草质或纸质,干后褐棕色或褐绿色,两面常被针状毛或短刚毛,或二者混生。孢子囊群细长形,沿侧脉着生,长略短于侧脉,无盖。孢子囊体顶部有2-6根直立刚毛;孢子两面型,肾状,表面具刺状纹饰。染色体x=72(36)。
产地分布:约15种,产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向西达非洲,中国现知10种,为分布中心。生林下溪边石上。
检索表
1
叶片基部一对羽片比其上的羽片长,因此呈戟形。
2
1
叶片基部一对羽片与其上的等长或略短,因此不呈戟形。
3
2
植株矮小,叶片戟状披针形,羽片圆钝头。
小叶茯蕨
2
植株较高大,一般高达30厘米以上,叶片戟状长圆形或戟状长圆披针形,羽片渐尖头。
中间茯蕨
3
孢子囊体上的毛多且长,其长度超过孢子囊的直径。
喜马拉雅茯蕨
3
孢子囊体上的毛少且短,其长度短于孢子囊的直径。
4
4
叶干后呈黄绿色,纸质。
5
4
叶片干后为褐黄色,草质或近革质。
7
5
羽片排列稀疏,间隔宽3-4厘米,羽片深裂达2/3。
金佛山茯蕨
5
羽片排列较密,间隔宽1-2(2.5)厘米,羽裂深度在1/2以下。
6
6
叶轴、羽轴和叶脉主要密被张开的长针状毛,侧生分离羽片通常只有3-4对。
峨眉茯蕨
6
叶轴、羽轴和叶脉主要密被短的针状毛,侧生分离羽片6-8对。
华中茯蕨
7
叶近革质。
惠水茯蕨
7
叶为草质。
8
8
植株高35-45厘米,有近9对分离羽片,基部一对羽片向下反折。
毛叶茯蕨
8
植株高20-25厘米,只有2-4对分离羽片,基部一对羽片不向下反折。
9
9
羽片边缘羽裂达1/2,两面脉间密被短毛。
中华茯蕨
9
羽片边缘浅裂不到1/3,或仅呈波状圆齿,两面脉间毛较稀少。
雅安茯蕨
《中国植物志》第4(1)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