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蕨属金星蕨科
Parathelypteris (H. Ito) Ching (Thelypteridaceae)
3.金星蕨属 Parathelypteris (H. Ito) Ching
名称文献: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 8: 300 . 1963. pro parte, Holtt. in Blumea 19: 32. 1971; Pich. Ser. in Webbia 31(2) : 336. genus 2780 . 1977;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China 325, 1991. ——Thelypteris Sect. Parathelypteris H. Ito in Nakai et Honda, Nov. Fl. Jap. 4: 127. 1939; R. & F. Tryon, Ferns & Fern Allies 446. 1984.——Thelypteris Subgen. Euthelypteris Ching group 2 in Bull . Fan Mem. Inst. Biol. Bot. 6: 246. 1938. pro parte.——Thelypteris Subgen. Thelypteris Sect. Thelypteris K. Iwats. in Mem. Coll. Sci. Univ. Kyoto B, 31: 157. 1965. pro parte.——Lastrea sensu Cop. , Gen. Fil. 135. 1947. pro parte.——Coryphopteris Holtt. in Blumea 19: 33. 1971 et 23: 18. 1976; Fl. Males. Ser. 2, 1(5) : 354. 1981. pro parte. ——Amphineuron Holtt. in Blumea 19: 45. 1971 et 23: 205. 1977. pro parte; Fl. Males. Ser. 2, 1(5) : 544. 1981. pro parte.——Wagneriopteris Love et Love in Taxon 26: 325. 1977. pro parte; Holtt. in Acta Phytotax. Geobot. 29: 16. 1978. ——Thelypteris Subgen. Parathelypteris R. & A. Tryon in Rhodora 84: 128. 1982; A. R. Sm. inKramer et Green, Fam. & Gen. Vasc. Pl. 1: Pterid. & Gymnosp.265 . 1990.
形态特征:中、小型陆生植物,稀生于沼泽、草甸。根状茎细长横走或短而横卧、斜升或直立,光滑或被有鳞片或被锈黄色毛;叶远生、近生或簇生;叶柄禾秆色或栗色,多少有光泽,有时基部近黑色,基部光滑或被有开展的灰白色、多细胞的针状毛,向上光滑或被有短毛;叶片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向基部变狭或否,二回羽状深裂;侧生羽片多数,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常对称,平截或为阔楔形,不与叶轴合生,无柄或偶有短柄,下部羽片不缩短或一至数对羽片明显缩短,甚至退化成小耳状,羽状深裂;裂片多数,长圆形、长方形或近方形,先端圆钝,少为尖头或具缺刻状棱角,边缘全缘或多少有锯齿;叶脉羽状,分离,侧脉单一,均伸达叶边。叶草质或纸质,干后黄绿色,少为褐绿色或近黑色,两面多少被柔毛或针状毛,稀干后无毛,下面有时被橙黄色或红紫色的腺体;羽轴上面下陷成纵沟,密被短刚毛,下面圆形隆起,通常多少被有针状毛或柔毛,罕无毛。孢子囊群圆形,中等大,背生于侧脉中部或近顶部,位于主脉和叶边之间或稍近叶边;囊群盖较大,圆肾形,少为马蹄形,干后为棕色,膜质,光滑或被毛,通常宿存。孢子两面形,圆肾形,周壁薄而透明,具皱褶,其上有多少不等的细网状纹饰,有时周壁表面或皱褶顶部和网脊上具小刺,外壁表面光滑或具细网状纹饰。染色体x=8、9、31。
产地分布:全属约60种,泛热带分布。主要分布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区。中国现知有24种、6变种,主产长江以南各省区。
检索表
1
叶柄淡禾秆色,近基部光滑无毛或略有疏短毛;孢子囊群通常生于侧脉的近顶端,较近叶边(禾稈色组Sect.l.Parathelypteris)。
2
1
叶柄下部或全部(往往直达叶轴)栗色或栗棕色,稀为禾秆色,基部光滑或被有开展的灰白色针状毛;孢子囊群通常背生于侧脉中部,位于主脉和叶边之间(栗秆色组Sect. 2. Melanostipes)。
12
2
叶片下部数对羽片明显缩短(缩羽系Ser. Nipponicae)。
3
2
叶片基部的叶片不缩短或至多略缩短(金星蕨系Ser. 2. Glanduligera)。
7
3
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4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中部羽片长不过3.5厘米;羽片下面沿羽轴被较多的多细胞(通常具3-7个细胞)细长针状毛。
长根金星蕨
3
植株高过45厘米;根状茎较粗壮,横走或斜升;中部羽片通常长4厘米以上;羽片下面沿羽轴通常被单细胞针状毛,少有被具2-3个细胞的多细胞毛。
4
4
叶片下部3-4对羽片渐次缩短,基部一对长1-2厘米,不变成耳状。
长白山金星蕨
4
叶片下部5-8对羽片渐次缩短,基部一对变成小耳状或几废退。
5
5
叶片下面无腺体或偶有少数橙黄色的圆球形腺体;根状茎长而横走,近光滑。
中日金星蕨
5
叶片下面被较多的橙黄色、圆球形腺体;根状茎斜升或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
6
6
根状茎斜升;叶轴下面被灰白色的细针状毛;囊群盖背面有较密的刚毛。
秦岭金星蕨
6
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叶轴下面近光滑;囊群盖背面光滑或偶有1-2根刚毛。
狭脚金星蕨
7
小型植物,高通常不超过20厘米;中部叶片长1.5-2厘米,宽4-8厘米;裂片2-5对;囊群盖马蹄形。
8
7
中型或大型植物。
9
8
羽片下面近光滑;几无腺体;囊群盖较大,背面近光滑;偶有少数灰白色刚毛。
马蹄金星蕨
8
羽片下面沿羽轴和主脉疏生灰白色的细针毛及橙黄色的球圆形腺体;囊群盖较小,背面被较多的刚毛。
矮小金星蕨
9
大型植物,高2-3米;侧生羽片长25-30厘米,宽2-2.5厘米;裂片60-70对,叶片下面腺体仅生于侧脉上。
海南金星蕨
9
中型植物,高25-60厘米;中部羽片长2-6厘米,宽约1厘米;裂片6-20对;叶片下面散生腺体。
10
10
羽轴下面光滑无毛;能育叶的裂片边缘具圆齿。
有齿金星蕨
10
羽轴下面多少被针状毛;能育叶的裂片边缘全缘。
11
11
中部羽片长2-3厘米,急尖头;裂片6-10对;下部数对羽片略缩短;羽轴下面仅有少数针状毛。
狭叶金星蕨
11
中部羽片长4.5厘米以上,渐尖头,裂片15对以上;下部羽片不缩短;羽轴下面被较多的针状毛。
金星蕨
12
羽片下面被红紫色的圆球状的大腺体(有腺体系Ser. l. Japonicae)。
13
12
叶柄下面无红紫色的圆球形腺体(无腺体系Ser. 2. Castaneae)。
20
13
叶柄基部被有开展的、由2-3个细胞组成的灰白色长针毛(毛脚亚系Subser. l. Hirsutipedes)。
14
13
叶柄基部光滑无毛(光脚亚系Subser. 2. Japonicae)。
19
14
叶片下面沿羽轴被长针状毛。
15
14
叶片下面沿叶轴被短毛或近光滑。
17
15
叶轴下面通常被毛;侧生羽片对数较少(12-15对);裂片先端多少具棱角,每裂片有侧脉3-6对;叶片下面疏被红紫色腺体。
秦氏金星蕨
15
叶轴下面通常光滑,侧生羽片多达18-20对或更多;裂片先端圆钝或为圆截形,不具棱角,每裂片有侧脉7-8对;叶片下面被较密的红紫色腺体。
16
16
囊群盖密被灰白色长针毛。
长毛金星蕨
16
囊群盖无毛或偶有少数短刚毛。
毛脚金星蕨
17
叶片下面光滑无毛或被少数短针毛;囊群盖背面光滑无毛或偶有短刚毛。
尾羽金星蕨
17
叶片下面密被短针毛;囊群盖背面亦被毛。
18
18
囊群盖大,彼此接近,背面密被短刚毛。
毛盖金星蕨
18
囊群盖中等大,彼此分开,背面疏被短柔毛。
草山金星蕨
19
叶片披针形,中部羽片较狭,宽 0.8-1.2厘米,下面光滑或偶有极少数灰白色短柔毛;囊群盖背面光滑或疏被短毛;叶柄栗棕色,从不为禾秆色。
中华金星蕨
19
叶片卵状长圆形;中部羽片宽1.3-1.6厘米,下面通常被灰白色柔毛,稀光滑无毛;叶柄通常为栗色,偶为禾秆色。
光脚金星蕨
20
叶柄密被单细胞的灰白色短针毛;叶片两面也密被同样的毛。
台湾金星蕨
20
叶柄基部被有开展的多细胞针状长毛。
21
21
裂片先端圆形或圆截形,具2-4个缺刻状棱角。
22
21
裂片先端圆形或圆截形,无缺刻状棱角。
23
22
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柄基部除被有少数开展的多细胞长针毛外,连同基部以上被有灰白色的单细胞短刚毛,囊群盖背面疏生短柔毛。
阔片金星蕨
22
根状茎短,横卧或斜升;叶柄基部密被开展的多细胞长针毛,向上近光滑;囊群盖背面密被短刚毛。
钝角金星蕨
23
叶片干后灰绿色;羽片下面密被多细胞的须状长针毛;囊群盖背面密被柔毛。
滇越金星蕨
23
叶片干后褐绿色或近黑色;羽片下面沿羽轴密被短柔毛,叶脉和脉间疏被短毛;囊群盖背面干后无毛或偶有极少数柔毛。
黑叶金星蕨
《中国植物志》第4(1)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