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片亚属菊科风毛菊属
Subgen. Theodorea (Cass.) Lipsch. (Compositae)
亚属Ⅲ.附片亚属Subgen. Theodorea (Cass.) Lipsch.
名称文献: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 URSS 21: 379. 1961 et Fl. URSS 27: 520. 1962 et Gen. Saussurea 65. 1979. ——Theodorea Cass. in Dict. Sci. Nat. 53: 463. 1828;Benth. et Hook. f., Gen. Pl. 2: 471. 1873. ——Saussurea DC. Sect. Theodorea (Cass.) DC., Prodr. 6: 536. 1838; Chen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6(2): 81. 1935; Ling in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ing 3(4): 172. 1935. ——Saussurea DC. Sect. Elatae Hook. f., Fl. Brit. Ind. 3: 373. 1881.
形态特征: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高大,有分枝,有稠密的叶,极少无茎。头状花序多数或极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总苞片覆瓦状排列,全部总苞片或仅中内层总苞片顶端有附片,附片紫红色,膜质,有时边缘有锯齿或有附片几不发育而不明显,极少附片草质。瘦果几圆柱状,有脉纹,顶端无小冠。冠毛2层,外层短,易脱落,内层长,羽毛状。
形态特征:亚属模式:草地风毛菊S. amara(L.) DC.
产地分布:本亚属约有20种;我国有15种。
检索表
1
总苞片或至少内层总苞片顶端有扩大的红紫色的膜质附片或附片不明显。
2
1
总苞片或至少内层总苞片顶端有叶质附片或全部总苞片顶端长渐尖,附片不明显。
12
2
外层总苞片顶端无软骨质小尖头。
3
2
外层总苞片顶端多少有软骨质小尖头。
9
3
外层总苞片顶端骨针状;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全缘。
强壮风毛菊
3
外层总苞片顶端决不为骨针形。
4
4
总苞圆柱状或狭钟状;外层总苞片无附片。
5
4
总苞卵球形或宽钟状;全部苞片顶端有附片。
7
5
茎无翼。
草地风毛菊
5
茎有翼。
6
6
叶不分裂,长圆状披针形。
雾灵风毛菊
6
叶羽状半裂、浅裂或深裂。
抱茎风毛菊
7
总苞直径1-1.5厘米。
美花风毛菊
7
总苞直径5-8毫米。
8
8
茎常无翼,极少有翼;总苞狭钟状或圆柱状。
风毛菊
8
茎有狭翼;总苞钟状或卵状钟形。
羽裂风毛菊
9
二年生草本;根纺锤形。
类尖头风毛菊
9
多年生草本。
10
10
茎无翼或有不明显的狭翼。
倒羽叶风毛菊
10
茎有明显的翼。
11
11
基生叶二回羽状深裂;外层总苞片顶端向下反折。
裂叶风毛菊
11
基生叶羽状浅裂、深裂至全裂;外层总苞片顶端不或几不向下反折。
翼茎风毛菊
12
叶不分裂,边缘全缘。
京风毛菊
12
叶羽状全裂或浅波状浅裂。
13
13
全部叶裂片线形。
尖头风毛菊
13
叶的侧裂片三角形。
14
14
叶两面同色,绿色,被稀疏的短糙毛。
拉氏风毛菊
14
叶面异色,干后上面黑褐色,被稀疏的短柔毛,下面浅灰色,被薄蛛丝毛。
钻状风毛菊
《中国植物志》第78(2)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