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蒿组菊科蒿属
Sect. Dracunculus (Dracunculi) Bess. (Compositae)
组6. 龙蒿组
名称文献:Sect. 6. Dracunculus (Dracunculi) Bess., sensu stricto, in Bull. Soc. Nat. Mosc. 1 (8): 223. 1829; 8: 16. 1835 et in Mem. Acad. Sci. Petersb. 4: 445. 1842. p. p.; DC. Prodr. 6: 93. 1837. p. p.; Ling in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 2(10): 509. 1934. p. p.; Poljak. Фл. СССР 26: 525. 1961. p. p.; Y. R. Ling in Bull. Bot. Res. 2(2): 14. 25. 1982. ——Oligosporus Cass. in Bull. Soc. Philom. Paris 33. 1817. p. p., et in Dict. Sci. Nat. 29: 177. 1823. p. p. et 36: 24. 1825. p. p.; Poljak. В Мат. Фл. Раст. Каэах. 11: 166. 1961. p. p. ——Dracunculia Reich. Nom. 236. 1841. p. p. (Sect. Artemisiae). ——Artemisia Subgen. Dracunculus Subsect. Dracunculoides Rydb. N. Amer. Fl. 34(3): 251. 1916. p. p.
形态特征:灌木,半灌木或多年生草本,稀一、二年生草本。叶一至三 (至四) 回羽状分裂,小裂片狭,细,宽不及1.5毫米,稀为栉齿形,长、宽均在1.5毫米以下,或叶为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不分裂或边缘间有1、2枚侧裂片。头状花序球形、卵球形,稀椭圆形;中央两性花的退化子房小,通常存在,稀不存在。
产地分布:我国有35种,10变种,隶属于7个系中。多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的荒地、干草原、荒漠及西南高山和亚高山地区,稀生于海岸边。亚洲北部、南部及西南部高山或干旱地区,欧洲,美洲中部及北部以及非洲北部也有。
检索表
1
茎中部叶二回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5-8枚,裂片两侧各具5-8枚深裂的栉齿,栉齿长、宽0.3-0.8(-1.5)毫米;为一年生草本。
白莎蒿
1
茎中部叶不分裂或分裂,小裂片非栉齿形;为小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或一年生草本。
2
2
叶不分裂或侧边间有1(-2)枚细小、狭线形的裂片,或叶先端间有3深裂或3浅裂,不分裂的叶或分裂叶之中央裂片为线形、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
3
2
中部叶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干时质硬,有时略向外弯曲,近成镰状,或为丝线形或毛发状,或叶近掌状式的5-7深裂。
7
3
茎不分枝或在茎上端有少数着生头状花序的短的分枝;茎、枝、叶及总苞片背面初时被密绒毛,后毛渐稀疏;叶不分裂;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总状花序或为狭窄而紧密的总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
帕米尔蒿
3
茎通常多分枝;茎、枝、叶及总苞片背面初时被短柔毛,后无毛;叶常间有裂片;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或略狭窄的圆锥花序。
4
4
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宽3-6毫米,不分裂或先端间有3深裂或3浅裂;头状花序直径3-4毫米,无梗或具极短的梗,在茎上排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宽裂龙蒿
4
叶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宽1-2(-3)毫米,不分裂或侧边间有1(-2)枚细小狭线形的裂片;头状花序直径1. 5-2.5 (-3) 毫米,近无梗或有明显的梗,若直径为3-4毫米,则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总状花序式的狭窄的圆锥花序。
5
5
头状花序直径3-4毫米,近无梗,在茎上排成总状花序式的狭圆锥花序。
杭爱龙蒿
5
头状花序直径2-2.5(-3)毫米,近无梗或若头状花序直径达3毫米,则有梗,梗长2-5毫米,在茎上排成开展、中等开展或狭窄的圆锥花序。
6
6
头状花序无梗或近无梗,在茎上排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龙蒿(原变种)
6
头状花序具梗,梗长2-5毫米,下垂,在茎上排成疏松、略狭窄的圆锥花序。
青海龙蒿
7
头状花序直径 (2.5-)3-6毫米,若直径为2.5-3毫米者,其植株为灌木状或小半灌木状,其中部叶的小裂片宽1.5-3毫米,且质略硬。
8
7
头状花序直径通常1-2.5(-3) 毫米;中部叶的小裂片狭线形、丝线形或毛发状,宽0. 5-1.5(-2)毫米;若头状花序直径达2-2.5或3毫米者,其植株非半灌木或小灌木状,且叶的小裂片细,宽0.5-1毫米,其质软。
18
8
茎高60厘米以上;头状花序直径4-6毫米,若仅3-4毫米者,则头状花序卵球形,且中部叶的小裂片为狭线形,长2-3厘米,宽1.5-2.5毫米,或小裂片向外弯曲成近镰刀状。
9
8
茎高20-50(-60) 厘米;头状花序直径 (2.5-) 3 (-4) 毫米,若直径达4毫米者,其头状花序为球形,且中部叶的小裂片狭线形,长0. 5-1厘米,宽0. 5-1毫米,或叶为掌状式的5-7深裂。
12
9
半灌木状草本;茎不分枝或仅中部偶有极短、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下部、中部叶宽不及1厘米,一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1-2枚;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狭窄的圆锥花序。
康马蒿
9
小灌木;茎明显分枝;中部叶 (一至) 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或2-3枚,后者中部叶宽卵形或卵形,宽1厘米以上;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或狭窄的圆锥花序。
10
10
头状花序卵形,直立,在茎上排成大型开展或略狭长的锥花序;茎下部茶褐色,上部红色;下部叶每侧有裂片3-5枚,中部叶每侧有裂片3-4枚。
盐蒿
10
头状花序球形或近球形,下垂或斜展,在茎上排成狭长或开展的圆锥花序;茎上下部均灰白色、灰褐色或灰黄色;下部叶每侧有裂片2-4枚,中部叶每侧有裂片2-3(-4)枚。
11
11
中部叶长6-8厘米,宽3-4厘米,每侧有裂片2-3(-4) 枚,小裂片狭线形,不向外弧曲;头状花序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短或长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狭窄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茎灰白色。
乌丹蒿
11
中部叶长2-5厘米,宽1.5-3(-4) 厘米,每侧具 (l-)2-3枚裂片,小裂片狭线形,侧边小裂片常向外弧曲成镰刀状;头状花序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疏松的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开展的圆锥花序;茎灰褐色或灰黄色。
圆头蒿
12
茎不分枝或仅中部有少数极短、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茎、枝被平贴丝状柔毛;叶一回、近掌状式的5-7深裂,两面被丝状柔毛;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总状或总状花序式的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背面密被丝状短柔毛。
掌裂蒿
12
茎多少分枝,枝长或短;茎、枝、叶两面无毛或初时微有短柔毛,后光滑;叶二 (至三) 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或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背面近无毛或无毛。
13
13
下部与中部叶二 (至三) 回羽状全裂,小裂片宽0.5-0.8毫米;头状花序半球形,具明显梗,在茎上排成总状花序式的狭圆锥花序。
高山艾
13
下部与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宽1-2.5毫米;头状花序非半球形,无梗或有短梗,后者叶裂片成镰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或狭窄的圆锥花序。
14
14
茎高30厘米以下;苞片叶比头状花序长2-3倍,亦略长于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
15
14
茎高30-60厘米;苞片叶稍比头状花序长,而比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短。
16
15
中部叶长1-2厘米,宽0.5-1.5厘米,一回羽状全裂,叶的中肋不凸起;头状花序卵球形或近球形,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狭窄、稀疏的圆锥花序。
藏沙蒿
15
中部叶长3.5-4.5厘米,宽2-3厘米,二回羽状全裂,叶的中肋明显,略凸起,白色;头状花序球形或宽卵球形,在分枝及小枝上数枚着生,而在茎上组成狭长的圆锥花序。
江孜蒿
16
中部叶的侧裂片狭线形,不向基部弯曲,叶基部无假托叶;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中等开展、略伸长的圆锥花序,花冠檐部无毛。
藏岩蒿
16
中部叶的侧裂片线形、线状披针形或镰状披针形,常向基部弯曲,叶基部有假托叶;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冠檐部具短柔毛。
17
17
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3-0.5厘米,先端钝尖;头状花序近无梗。
藏龙蒿(原变种)
17
裂片镰状披针形,长0. 5-0. 8厘米,先端锐尖;头状花序有短梗。
玉树龙蒿
18
小灌木或丛生状的半灌木,主根与根状茎通常粗大,木质;茎多数,丛生,木质或至少下半部木质;中部叶的小裂片狭线形,宽0.5-1.5 (-2) 毫米,干后叶质稍硬。是荒漠、半荒漠或干旱草原地区生长的植物。
19
18
多年生或一、二年生草本,根细垂直,或植株半灌木状,但非丛生;茎少数或单一,草质或下部半木质,后者根、根状茎稍粗大,近木质化,其中部叶两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柔毛或近无毛,其叶的小裂片细软,其余种中部叶的小裂片狭线形、丝线形或毛发状,宽不及1毫米,干后不坚硬。是半干旱或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生长的植物。
30
19
头状花序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排成密集的穗状花序,或至少数枚密集着生,间有稍疏散着生的头状花序。
20
19
头状花序在分枝上排成疏散的穗状花序。
22
20
下部叶与中部叶一至二回或一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 枚;头状花序长卵形或长椭圆形,在茎上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
昆仑沙蒿
20
下部叶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4-5 (-6) 枚,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5) 枚;头状花序卵球形或宽卵球形,在茎上组成开展或狭长的扫帚形的圆锥花序。
21
21
茎、枝、叶及总苞片背面初时微被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狭长、扫帚形的圆锥花序。
中亚旱蒿(原变种)
21
茎、枝、叶及总苞片背面被灰白色绢质短柔毛;头状花序在茎上组成开展的圆锥花序。
绢毛旱蒿
22
茎分枝通常多而长,下部枝长超过12厘米,上部枝长5厘米以上;头状花序在茎上组成开展的圆锥花序。
23
22
茎分枝略短,下部枝长4-10厘米,上部枝长3-5厘米;头状花序在茎上组成狭窄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27
23
中部叶的叶柄长2-3(-4.5) 厘米;头状花序近球形。
蒙古沙地蒿
23
中部叶无柄或具短柄,长不及1.5 厘米;头状花序卵形或长卵形。
24
24
中部叶通常一回羽状全裂,裂片宽0.5-1毫米,两侧中部与基部裂片通常不分裂,稀偶间有1-2枚小裂片。
黑沙蒿
24
中部叶 (一至) 二回羽状全裂,两侧中部与基部裂片常再3全裂,裂片或小裂片宽1.5-2毫米。
25
25
分枝多,近平展;叶的小裂片先端钝,有小尖头。
准噶尔沙蒿
25
分枝斜向上伸展;叶的小裂片先端锐尖。
26
26
茎与老枝的皮成薄片状剥落,叶的小裂片长1.5-2厘米,宽1.5-2毫米。
光沙蒿
26
茎与老枝的皮不成薄片状剥落,叶的小裂片长0.4-1厘米,宽 (0.5)-1.5毫米。
荒野蒿
27
下部与中部叶均为一回羽状全裂,下部叶每侧有裂片2-3枚,中部叶每侧有裂片1-2 枚。
28
27
下部与中部叶均为二回羽状全裂或中部叶有一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若为一回羽状全裂,则下部叶每侧裂片4-5枚,中部叶每侧裂片2-3枚。
29
28
叶与总苞片背面无毛,叶的裂片长0.5-1厘米,宽1.5-2.5毫米;头状花序直径1.5-2毫米。
黄绿蒿
28
叶与总苞片背面微有柔毛,叶的裂片长0. 3-0.5(-0.8)厘米,宽0.5-1.5毫米;头状花序直径2.5(-3) 毫米。
藏旱蒿
29
下部与中部叶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下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4-5 枚,中部叶一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头状花序直径1.5-2. 5毫米,在茎上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
日喀则蒿
29
下部与中部叶长、宽不及1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枚;头状花序小,直径1-1.5毫米,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或狭窄的圆锥花序。
假球蒿
30
多年生草本,稀近半灌木状,主根通常数枚,稀单一,但非狭纺锤状;中部叶的小裂片狭线形,宽(0.5-) 1毫米以上。
31
30
一、二年生或虽为多年生草本,但主根均单一,垂直,狭纺锤状;中部叶的小裂片细软,狭线形、丝线形、狭线状披针形或毛发状,宽0.2-0.5 (-1)毫米。
41
31
茎分枝少而短;头状花序在茎上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
细杆沙蒿
31
茎分枝多,开展;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中等开展、稀略狭窄的圆锥花序。
32
32
头状花序直径1.5-2毫米,均匀分布在分枝的上下部,并在茎上组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33
32
头状花序直径1-1.5 (-2) 毫米,在分枝或小枝的上半部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而伸长的圆锥花序。
40
33
中部叶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后者裂片或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近钻形,中部叶每侧裂片 (2-)3枚;头状花序多数,在茎上组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稀略狭窄的圆锥花序。
34
33
中部叶一 (至二) 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1-2(-3) 枚,小裂片狭线形;头状花序少数,在茎上组成狭窄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38
34
枝、叶密被宿存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柔毛;叶的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狭线状钻形或钻形,宽1-1.5毫米。
35
34
枝、叶无毛或初时被灰白色柔毛,后脱落;叶的小裂片狭线形、丝线形或毛发状,宽不及1毫米。
36
35
枝、叶密被灰白色柔毛;叶的小裂片线状披针形。
亮苞蒿
35
枝、叶密被灰黄色柔毛;叶的小裂片狭线状钻形或钻形。
小亮苞蒿
36
头状花序宽卵形,直径2.5-3毫米,直立或斜展,在茎上排成中等开展、稀略狭窄的圆锥花序。
大头柔毛蒿
36
头状花序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1.5-2毫米,斜展或下垂,在茎上排成大型、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37
37
叶背面微被短柔毛;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稍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柔毛蒿(原变种)
37
叶背面无毛;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
黑柔毛蒿
38
中部叶长3-3.5厘米,宽3-4厘米,裂片长 (1-)2-3厘米,宽1-2毫米;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狭窄的圆锥花序。
细叶山艾
38
中部叶长2-3(-3.5) 厘米,宽2-3厘米,裂片长0.3-0.5厘米,宽0.5-1毫米;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39
39
头状花序直径1.5-2毫米,梗长1-2毫米或近无梗。
甘肃蒿 (原变种)
39
头状花序直径1-1.5毫米,梗长3-5毫米。
小甘肃蒿
40
基生叶与茎下部叶长7-8厘米,宽5-7.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或深裂,小裂片长1-2厘米,宽2-4毫米;头状花序的总苞片先端常反卷。
千山蒿
40
基生叶与茎下部叶长2-4 (-5)厘米,宽1.5-3.5厘米,二 (至三)回羽状全裂,小裂片长0.5-1厘米,宽0.5-1.5-2)毫米;头状花序的总苞片先端不反卷。
茵陈蒿
41
中部叶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1-) 2-3枚;头状花序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分散着生,不排成密穗状花序,而在茎上排成开展的圆锥花序或为穗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
42
41
中部叶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 (3-)4枚;头状花序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密集着生成密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长或稍开展的圆锥花序。
44
42
植株高不及20厘米,自茎基部开始分枝,下部枝常匐地生长;中部叶一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
纤杆蒿
42
植株高20厘米以上,自茎中部或中下部开始分枝;中部叶二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的圆锥花序。
43
43
中部叶初时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短柔毛,后无毛;头状花序直径1.5-2毫米,无梗,在茎上排成开展的圆锥花序。
猪毛蒿
43
中部叶两面被短柔毛,毛宿存;头状花序直径0. 5-1(-1.5)毫米,具短梗,在茎上排成多分枝、开展的圆锥花序。
纤梗蒿
44
茎高20厘米以上,直立,不匍地生长,下部枝不成披散状。
直茎蒿(原变种)
44
茎高10-20厘米,下部常扭曲或匍地生长,且下部枝多成披散状。
披散直茎蒿
《中国植物志》第76(2)卷(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