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绒草属菊科
Leontopodium R. Brown (Compositae)
51. 火绒草属——Leontopodium R. Brown
名称文献:R. Brown in Traps. Linn. Soc. Lond. 12: 124. 1817, nom. nud. ap. Cassini, in Dict. Sc. Nat. 25: 473. 1822; Benth. et Hook. f., Gen. Pl. 2: 302. p. p.; Hand. -Mazz. in Beih. Bot. Centralbl. 4: 32. 1928; Ling, 植物分类学报, 10: 167-178. 1965.——Gnaphatium L., Sp. Pl. 855. 1873. ——Simlera Bubani, Fl. Pyren. 2: 196. 1900.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簇生或丛生,有时垫状。被白色,灰色或黄褐色棉毛或茸毛。叶互生,全缘,匙形,长圆形,披针形或线形,有或无鞘部。苞叶数个,围绕花序,开展,形成星状苞叶群,或少数直立,稀无苞叶。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密集或较疏散的伞房花序,各有多数同形或异形的小花;或雌雄同株,即中央的小花雄性,外围的小花雌性,稀中央的头状花序有雄性小花或向时有雄性及雌性小花而外围的头状花序仅有雌花;或雌雄异株,即全部头状花序仅有雄性或雌性小花。总苞半球状或钟状;总苞片小数层,覆瓦状排列或近等长,中部草质,顶端及边缘褐色或黑色,膜质或几干膜质,外层总苞片被棉毛或柔毛。花托无毛,无托片。雄花(即不育的两性花)花冠管状,上部漏斗状,有5个裂片;花药基部有尾状小耳。花柱2浅裂,顶端截形;子房不育。雌花花冠丝状或细管状,顶端有3-4个细齿;花柱有细长分枝。瘦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稍扁。冠毛有多数分离或基部合生,近等长的毛,下部细,常有细齿,雄花冠毛上部较粗厚,有齿或锯齿。▽此属约有5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的寒带、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山地。我国有40余种,主要集中于西部和西南部。▽属的模式种:高山火绒草 L. alpinum Cass.▽本属历经前人的系统研究,包维尔 (Beauverd, 1910, 1913) 的分类,以头状花序的小花类型为基础,但小花类型在同一种中有变异,不及韩马迪 (Handel-Mazzetti, 1928) 以冠毛构造和生长器官类型为基础的分类,更可表现种间的亲缘关系。所以在这里主要采用韩马迪的系统,而加以局部的改动。本属各种常有横走的具鳞片或鞘的根状茎及匍枝,或根状茎分枝多少直立而有密集枯萎宿存的叶,可称为根出条;或根出条极短而具顶生的叶束或莲座状叶丛,并于第二年在顶端成长花茎和不育茎。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的种常无鞘部,茎下部多少木质而宿存,主要隶属于火绒草亚属的华火绒草组 Sect. Nobilia; 分布于温带和寒温带或高山的种,在莲座状叶丛和茎下部叶通常有叶鞘而茎草质,隶属于火绒草组 Sect. Leontopodium。▽本属植物都生于高山或亚高山地区。一些种由于适应环境有相当大的变异。无茎或茎高大的植株,头状花序1个或多数的植株,在同一个种之内可以见到 (L. nanum Hand. -Mazz. L. himalayanum DC., L. monocephalum Edgew., L. longifolium Ling)。一些种的头状花序有大、小两个类型 (L. dedekensii Beauv., L. stoechas Hand. -Mazz.)。宽叶类型和狭叶类型的存在是许多种火绒草的共同现象。在本属中,同一个种可雌雄同株或异株;在雌雄同株的植株上,有时全部或仅中央的头状花序的小花异形,有时中央的头状花序仅具雄花,外围的头状花序仅具雌花。一些雌雄异株的种,苞叶群在雌株和雄株的形态也有差别 (L. leontopodioides Beauv.)。由于这些原因,在种的鉴定上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下面列出两检索表,以供参考。▽火绒草属有不少天然杂种。其中已有野外观察或经前人栽培试验获得证明的杂种,附列于种的全部记载之后。此外,前人还观察到一些种的中间类型。▽此属有许多不同的种,都通称“火绒草”或“火艾”,都有厚密的绒毛,容易着火,在农村中或山区常用作引火的材料。另有少数种供药用。
检索表
1
雄花和雌花冠毛同形,上端不粗厚,仅下部有细锯齿,赭黄色; 雄花花冠细管状,仅上部四分之一钟状;苞叶与叶同样在上面较下面被更少的茸毛; 花茎与根出条疏散或密集丛生;叶无鞘部(种1)。
拟鼠麴亚属
1
雄花冠毛上部渐粗厚,有锯齿(扁形细胞)或短毛,下部有细齿,稀与雌花冠毛同样上端较细而有细锯齿 (种26,27),除基部通常白色,或有紫褐色、褐色、橙黄色、或红色; 雄花花冠管状,上半部或三分之一漏斗状或钟状; 苞叶两面被同样的或上面被更密的、稀上面被较疏的茸毛或有时脱毛,或无苞叶而头状花序埋没于茎端的叶丛中。
火绒草亚属
2
植株高大,稀低小,根状茎单生或簇状丛生; 叶无鞘部; 或茎和叶上面或下面被腺毛; 或茎下部叶稍密集而耳形抱茎,或全部叶密集而钻状线形,或稍密集而两端渐狭;或花茎全部或基部木质而有分枝或发育的叶芽;冠毛白色。
华火绒草组
2
植株低小,小或稍高,单生、丛生、垫状或扩散生,下部叶有鞘部,或几无鞘部 (种18,19,31),在花期生存,稀枯萎; 叶基部渐狭,无小耳; 花茎草质,稀基部稍木质而宿存,除花序枝外不分枝; 冠毛白色,稀黄色、红色或紫褐色。
火绒草组
3
苞叶较茎部叶宽大,顶端渐细尖;叶钻形或狭线形,密集在根出条(或不育茎)顶端成密束状叶丛(种2-3)。
钻叶亚组
3
苞叶与茎上部叶同形或较稍宽,顶端钝或急尖,稀苞叶不明显; 叶披针形、长圆形或线形,在不育茎顶端不密集成密束状。
4
4
花茎与不育茎多数密集簇生,草质或基部稍木质; 叶基部扩大心形抱茎或基部等宽,被灰白色蛛丝状毛或棉毛; 苞叶开展成显明的星状苞叶群,或小而直立,无显明的苞叶群(种15-16)。
戟叶亚组
4
花茎与不育茎簇生,或单生于根出条上,草质或下部或全部木质;叶基部不扩大,渐狭或有小耳,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茸毛;苞叶开展成显明的星状苞叶群。
5
5
茎和叶无腺毛(种4-10)。
薄雪亚组
5
茎和叶上面被黄色或褐色腺毛,或下面有黑色腺毛(种11-14)。
腺毛亚组
6
根出条与花茎密集成垫状或疏散丛生; 头状花序1至多数,有开展的苞叶群而苞叶常较茎部叶宽大,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线形,或苞叶基部宽大而上部渐狭成舌形或线形,或头状花序单生而无苞叶群;苞叶和叶被白色或灰白色茸毛或被黄色长柔毛(种17-25)。
密垫亚组
6
莲座状叶丛或不育茎疏散或密集丛生或簇状丛生,稀垫状或稀花茎单牛;苞叶线形,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即圆形或匙形,开展成明显的星状苞叶群或直立而成不明显的苞叶群。
7
7
苞叶下面较上面被更密的茸毛;冠毛上部紫褐色,在雄花和雌花同形,顶端尖;花茎与莲座状叶丛疏散丛生(种26,27)。
紫毛亚组
7
苞叶上面较下面被更密的茸毛或上面有时脱毛;冠毛白色稀红色,在雄花上端渐粗厚,有锯齿,在雌花细丝状。
8
8
花茎下部叶在花期常生存或有时枯萎宿存;花茎与莲座状叶丛或不育茎从生或簇生,稀垫状;雌花的冠毛和花冠通常在花后不增长,稀增长(种28-40)。
高山亚组
8
花茎下部叶在花期枯萎;花茎下部常宿存,与不育茎多数簇生或稀单生;雌花的冠毛和花冠在花后增长(种41)。
火绒草亚组
《中国植物志》第75卷(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