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gen. Phaca (Linn.) Bunge (Leguminosae)
亚属2. 黄耆亚属*——Subgen. Phaca (Linn.) Bunge, Astrag, Turk. 213. 1880, id. in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VII. 11 (16): 18. 1868, pro parte.——Gen. Phaca Linn. Corall. Gen. 13. 1737.——Subgen. Monadelphia Cheng f. ex P. C. Li et C. C. Ni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17: 104. 1979.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木,极稀小灌木,植株各部被基部着生的毛。奇数羽状复叶;托叶离生或仅基部相互合生。花组成疏松或紧密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管状,稀管状钟状;柱头无毛。荚果果瓣膜质稀纸质,1室或假2室。
形态特征:亚属模式种:黄耆 A.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产地分布:本亚属有些种可供药用,有些种可作绿肥和牲畜饲料。
产地分布:我国产10组,61种,1亚种,13变种。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各省区。
检索表
1
翼瓣先端全缘,极稀2裂或微凹(马衔山黄耆,紫花黄耆)。
2
3
植株具明显的地上茎。花向上生,组成正常的总状花序。
4
3
植株地上茎短缩或不明显;花常下垂,组成一边向的总状花序(组3. 肾形子组 Sect. Sky thropos Simps.)。
4
龙骨瓣较旗瓣、具瓣长;荚果纸质,具细长的果颈(组2. 金翼组 Sect. Chrysopterus Y. C. Ho)。
4
龙骨瓣较旗瓣、翼瓣短或近等长;荚果膜质(组1. 膜荚组 Sect. Cenantrum Koch.)。
8
多年生草本;花长15-20毫米;花萼多少被黑色柔毛。
9
14
旗瓣长16-l7毫米;萼齿三角状卵形;苞片匙状倒卵形。
14
旗瓣长12-13毫米;萼齿披针形;苞片线形、狭椭圆形至椭圆形。
18
雄蕊花丝二体;花序有10-40(至多数)朵花。
19
20
小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50毫米。
21
25
萼齿长仅为萼筒长的1/4-1/5,花黄色或淡紫色(紫花变种)。
25
萼齿较萼筒略短成近等长;花白色、淡黄色或淡紫色。
26
30
小叶上面无毛或疏被柔毛;龙骨瓣较翼瓣稍长或近等长。
30
小叶两面均密被苍白色长柔毛;龙骨瓣较翼瓣短或近等长。
32
花10-20朵组成稍密的总状花序;翼瓣具长仅1.5毫米的短耳。
32
花4-6朵组成稍疏的总状花序;翼瓣的耳长达4毫米。
34
花黄色或白色;总花梗较叶短或不明显(组4. 岩生组 Sect. Lithophilus Bunge)
34
花青紫色、紫色、紫红色、蓝色或黄色、淡黄色。总花梗常较叶长。
37
36
小叶15-23片;总花梗纤细,长5-10毫米。
36
小叶21-37片;总花梗稍粗壮,长20-50毫米。
37
花稍大型,长8-20毫米,少数组成疏总状花序。
38
37
花小型,长不超过8毫米,多数组成密头状、圆柱状或穗状的总状花序(组7. 短果柄组 Sect. Brachycarpus Boriss)。
38
托叶小型,长3-10毫米(组5. 疏花组 Sect. Orobella Gontsch.)。
38
托叶大型,长12-70毫米(组6. 大托叶组 Sect. Diplotheca Hochst.)。
40
茎直立,高15厘米以上;小叶长圆形、卵形、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
42
50
苞片长1-2毫米;萼齿不等形,长约为萼筒的1/2。
51
荚果1室(组8. 囊果组 Sect. Hemiphragmium Koch.)。
51
荚果假2室或近假2室,极稀1室(类变色黄耆、裂翼黄耆)。
52
52
花10一多数组成密集或稍稀疏的总状花序(组9. 裂翼组 Sect. Hemiphaca Bunge)。
52
花多数组成稀疏、细长的总状花序(组10. 假草木樨组 Sect. Melilotopsia Gontsch.)。
55
子房近假2室;荚果半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9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