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仙桃属兰科
Pholidota Lindl. ex Hook. (Orchidaceae)
105.石仙桃属Pholidota Lindl. ex Hook.
名称文献:Hook., Exot. Fl. 2: sub t. 138. 1825; Pfitz. et Kraenzl. in Engler, Pflanzenreich IV (50) Heft 32: 142. 1907; E. F. de Vogel in Orch. Monogr. 3: 1. 1988.
形态特征:附生草本,通常具根状茎和假鳞茎。假鳞茎密生或疏生于根状茎上,卵形至圆筒状,罕有假鳞茎在近末端处相互连接而貌似茎状,或以基部连接于短根状茎上,而短根状茎又连接于相邻假鳞茎中部。叶1-2枚,生于假鳞茎顶端,基部多少具柄。花葶生于假鳞茎顶端或与幼叶同时从幼嫩的假鳞茎顶端发出;总状花序常多少弯曲,具数朵或多朵花;花序轴常稍曲折;花苞片大,2列,多少凹陷,宿存或锐落;花小,常不完全张开;萼片相似,常多少凹陷;侧萼片背面一般有龙骨状突起;花瓣通常小于萼片;唇瓣凹陷或仅基部凹陷成浅囊状,不裂或罕有3裂,唇盘上有时有粗厚的脉或褶片,无距;蕊柱短,上端有翅,翅常围绕花药,无蕊柱足;花药前倾,生于药床后缘上;花粉团4个,蜡质,近等大,成2对,共同附着于粘质物上;蕊喙较大,拱盖于柱头穴之上。蒴果较小,常有棱。
产地分布:全属约3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南缘地区,南至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我国有14种,产西南、华南至台湾。
检索表
1
假鳞茎近圆柱状,彼此以首尾相连接,貌似长茎状(节茎组Sect. Articulatae) 。
节茎石仙桃
1
假鳞茎着生于匍匐的根状茎上,或彼此以短的根状茎相连接。
2
2
假鳞茎顶端具1枚叶(单叶组Sect. Pholidota) 。
单叶组
2
假鳞茎顶端具2枚叶。
6
3
假鳞茎细长,宽约4毫米,彼此在根状茎上相距1-2厘米;叶宽不及2厘米。
贵州石仙桃
3
假鳞茎粗大,宽7-15毫米,彼此紧密地生于根状茎上;叶宽超过2厘米。
4
4
叶具折扇状脉,干后不变为浅褐色或淡黑色;花疏生,在花序轴上各花相距5-8毫米。
单叶石仙桃
4
叶不具明显的折扇状脉,具5-7条较明显的主脉,干后变为浅褐色或淡黑色;花密生,在花序轴上各花相距2-3毫米。
5
5
叶薄革质;花苞片具密生的细脉;两枚侧萼片基部离生。
宿苞石仙桃
5
叶质地较薄;花苞片具较疏而略粗的脉;两枚侧萼片近基部合生。
粗脉石仙桃
6
花苞片宿存,至少在花凋谢时仍可见(双叶组Sect. Chinenses) 。
双叶组
6
花苞片早落,至少在花凋谢时已脱落(脱苞组Sect. Repentes) 。
脱苞组
7
假鳞茎弧曲或弯曲,彼此相距2-4厘米;花葶生于靠近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长1.5-3 厘米。
尾尖石仙桃
7
假鳞茎伸直,彼此相距5-15毫米或更密集;花葶生于假鳞茎顶端,但初期连同幼叶均包藏于鞘之内,貌似发自老假鳞茎基部,长6-32厘米。
8
8
假鳞茎近狭卵状长圆形,长度不超过宽度的10倍,基部收狭成短柄状,柄在老的假鳞茎上长可达1-2厘米;叶干后多少带黑色。
石仙桃
8
假鳞茎近圆柱状,长度为宽度的20倍以上,基部不收狭为短柄状;叶干后不变为黑色。
长足石仙桃
9
植物较高大;叶宽3-3.5厘米,叶柄长3-4.5厘米。
文山石仙桃
9
植物较小;叶宽0.5-1.5(-2.5)厘米,叶柄长不超过1.5厘米。
10
10
唇瓣整个凹陷成浅囊状或舟状。
11
10
唇瓣仅基部凹陷或略凹陷。
12
11
叶长2-8厘米,宽5-7毫米。
细叶石仙桃
11
叶长15-20厘米,宽2-2.5厘米。
凹唇石仙桃
12
唇瓣先端有宽阔的凹缺。
岩生石仙桃
12
唇瓣先端无凹缺。
13
13
叶具折扇状脉,7-18(-25)毫米;花红色或紫色。
云南石仙桃
13
叶具3条主脉,宽6-12毫米;花白色或略有红晕。
尖叶石仙桃
《中国植物志》第18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