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us wallichiana Zucc.
形态特征
株: 乔木,小枝基部的芽鳞脱落或部分宿存。
叶: 叶排列较疏羽状2列,平展,长(2-)2.5-3(-4.7)厘米,宽2-3毫米,质地较薄,披针状线形,常呈弯镰状,边缘多少反卷,上部渐窄,先端渐尖或微急尖,基部微斜,中脉带与气孔带同色,密生微小的乳头状。
果: 种子生于肉质杯状的假种皮中,卵圆形,微扁,长约5毫米,两侧微有钝脊,顶端有小钝尖,种脐宽椭圆形,成熟时假种皮红色。
识别要点
种子生于肉质杯状的假种皮中,成熟时假种皮红色。
国内分布描述
产于西藏南部海拔2500-3000米地带。
国外分布描述
阿富汗至喜马拉雅山区东段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保护价值
为喜马拉雅山区的特有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及红豆杉属分类、分布均有科学意义。
木材心边材区别明显,纹理均匀,结构细致,硬度大,韧性强,干后少挠裂。为优良的建筑、桥梁、家具、器具、车辆等用材。可作产区的造林树种。
致危因子
用种子繁殖。种胚休眠期较长,采种后必须在低温下用湿沙层积贮藏,春季播种,发芽期可延至第二年。用扦插法亦能繁殖。
保护建议
目前应严禁砍伐,保护好所在地的自然植被,建议在吉隆建立自然保护区,或由林业部门重点保护喜马拉雅红豆杉、喜马拉雅长叶松、长叶云杉等珍稀植物。并开展繁殖试验,扩大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