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膜质草本植物。附生,少为土生。根状茎具原生中柱,土生的通常具纤维状根,附生的一般不具根, 通常横走而有排列为 2 列的叶,或短而直立,有辐射对称排列的叶,幼时常被有多细胞节状细毛。叶一型或近二型;叶柄明显或不明显,基部不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叶小,形状多样,或为单叶而全缘,或为掌状分裂, 或为多回二歧分叉至多回羽状分裂,直立或有时下垂;叶片膜质,一般只由 1 层细胞组成,少数种类的叶片较厚, 由 3-4 层细胞组成,均不具气孔,有毛或无毛;叶脉分离,二歧分枝或羽状分枝,末回裂片有一小脉,小脉与叶缘间有时具假脉。囊苞坛状、管状或两唇瓣状;孢子囊近球形,着生在由叶脉延伸到叶边以外而成的圆柱状囊托的周围,不露出或部分地露出于囊苞外面,同时成熟或向基部逐渐成熟,具发育完全的环带,环带斜生或近横生,纵裂。孢子球状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具三裂缝,表面有颗粒状或粗短刺状纹饰。
9 属,400~600 种,泛热带分布,温带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我国有 7 属,约 50 种。深圳的种类按 Ebihara等人 2006 年的分类系统,隶属于 5 属,7 种。
关于膜蕨科的科下分类,传统上广泛接受 Copeland1938 年的分类系统,即把膜蕨科处理为 34 个属,Copeland 所界定的 34 个属,各自的形态特征明确,分类鉴定上非常方便。2006 年,Ebihara 等学者提出一个基于分子证据的膜蕨科分类系统[Blumea 51(2):221-280. 2006],把现有膜蕨科植物处理为 9 属,22 亚属,每个属或亚属都是一个基于分子资料的单系类群。依据 Ebihara et al.2006 年的分类系统,中国有膜蕨科植物 7 属和 13 亚属,深圳有 4 属和 5 亚属。Ebihara et al.2006 年提出的系统可能是目前最令人信服的反映膜蕨科科下系统发育关系的分类系统,但是,这个系统的属及亚属的范畴很难用形态特征进行界定。为了兼顾系统发育的单系性和形态鉴定的实用性,这里采用一种折衷的方式来处理深圳有分布的 7 种膜蕨科植物,即采纳单系属的概念(Ebihara et al. 2006 年的分类系统),但科下分属检索表以及属的形态描述只涉及与深圳相关的群(非正式地把 Copeland1938 年提出的 34 个属处理为 34 个群,这里只提及深圳有分布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