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志
因网站整合,本页即将迁移至:www.iplant.cn/info/Ribes?t=z
意见建议 请 email: iplant@ibcas.ac.cn
FOC | FLPH | DCP | iPlant | admin    响应时间:0.11秒
茶藨子属
Ribes Linn.
中国植物志>> 第35(1)卷 >>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茶藨子属* Ribes Linn.

Linn. Sp. Pl. 200. 1753 et Gen. Pl. 94. no. 247. 1754; Benth. & Hook. f. Gen. Pl. 1: 654. 1865, Jancz. in Mem. Soc. Phys. Hist. Nat. Geneve (Monog. Gen. Groseill.) 35. 3: 199-516. 1907; Berger in Tech. Bull. New York St. Agric. Exp. Sta. (Taxon. Rev. Curr. Gooseb.) 109-118. 1924; Nakai, Fl. Sylv. Kor. 15: 27. 1926; Engl. in Engl. u Prantl, Nat. Pfanzenfam. Aufl. 2, 18a: 168-178. 1930; Pojark. in. Kom. Fl. USSR 9: 226-267. 1939. cum auct. Linn. 1737. ——Grossularia Mill. Gard. Dict. Abridg. ed. 4. 28. 1754; Pojark. op. cit. 267-270. ——Ribesium Medic. Phil. Bot.120. 1789, exclus. Grossularia. ——Grossularia Rupr. Fl. Ingrica 415. 1860, sensu lato.

落叶,稀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枝平滑无刺或有刺,皮剥落或不剥落;芽具数片干膜质或草质鳞片。叶具柄,单叶互生,稀丛生,常3-5(-7)掌状分裂,稀不分裂,在芽中折叠,稀席卷,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而雌雄异株,5数,稀4数;总状花序,有时花数朵组成伞房花序或几无总梗的伞形花序,或花数朵簇生,稀单生;苞片卵形、近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披针形,稀舌形或线形;萼筒辐状、碟形、盆形、杯形、钟形、圆筒形或管形,下部与子房合生,上部直接转变为萼片;萼片5(4),常呈花瓣状,直立、开展或反折,多数与花瓣同色;花瓣5(4),小,与萼片互生,有时退化为鳞片状,稀缺花瓣;雄蕊5(4),与萼片对生,与花瓣互生,着生于萼片的基部或稍下方,花丝分离,花药2室;花柱通常先端2浅裂或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稀不分裂;子房下位,极稀半下位,具短柄,光滑或具柔毛,有时具腺毛或小刺,1室具2个侧膜胎座,含多数胚珠,胚珠具2层珠被。果实为多汁的浆果,顶端具宿存花萼,成熟时从果梗脱落;种子多数,具胚乳,有小圆筒状的胚,内种皮坚硬,外部有胶质外种皮。

本属的选模式种:红茶藨子 R. rubrum Linn.

此属全球有16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较寒冷地区,少数种类延伸到亚热带和热带山地,直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仅于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区有2种,大洋洲无分布。我国产59种30变种,隶属于4亚属10组15系,主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

各国学者对茶藨子属的分类位置长期以来均有争议,Bentham & Hooker J. D. (1865), Engler (1891, 1930), Schneider (1905), Janczewski (1907), Rehder (1927), Pojarkova (1939), Melchior (1964) 、和Krussamann (1978) 等把此属置于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内。另一些植物学家,如 Hutchinson (1959, 1967), Takhtajan (1959, 1987) 等都把该属独立为 Grossulariaceae 或 Ribesiaceae,置于 Saxifragales 中。Cronquist (1981,1988) 不仅赞成独立成科,并且扩大了科的概念,进而把 Grossulariaceae和 Escalloniaceae 及其它两个小科合并,而置于 Rosales 中。近代一些学者,对茶藨子属进行了化学分类、花粉形态和种子蛋白血清学研究,但对该属的分类位置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据外部形态和花粉性状的研究,我们支持把它置于虎耳草科的观点。

对属下类群的划分也因人而异,Janczewski (1907) 在“Monographie des Groseilliers (Ribes Linn.)”中,把全球茶藨子属划分为6亚属15组,即1. 茶藨子亚属 Subgen. Ribes =Subgen. Ribesia (Berl.) Jancz.; 2. 臭茶藨子亚属 Subgen. Coreosma (Spach) Jancz. (含7组);3. 密刺亚属 Subgen. Grossularioides Jancz.; 4. 醋栗亚属 Subgen. Grossularia (Mill.) A. Rich. (含2组);5.伞花亚属 Subgen. Parilla Jancz.(含3组); 6.单性花亚属 Subgen. Berisia (Spach) Jancz.(含3组)。Rehder (1927) 和 Krussamann (1978) 把此属植物隶属于4亚属15组,他们对属下等级的划分和 Janczewski 的区别在于把上述臭茶藨子亚属归并入茶藨子亚属,将伞花亚属并入单性花亚属,组的数目虽相同,但范围有改动。此外,在分类系统排列上,Rehder 等把较进化的单性花类群列在最前,而较原始的两性花类群则被置于后面,这样处理并非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

Pojarkova (1939) 在“Flora USSR Vol. 9”把原苏联茶藨子属划分为5亚属14系,依次为1.茶藨子亚属 Subgen. Ribes (含5系);2. Subgen. Heritiera Jancz. (pro sect.);3. 密刺亚属 Subgen. Grossularioides Jancz.; 4. Subgen. Eucoreosma Jancz. (pro sect. 含4系);5. 单性花亚属 Subgen. Berisia (Spach) Jancz.(含5系)。她的分类法和上述学者们的区别在于把醋栗亚属 Subgen. Grossularia (Mill.) A. Rich. 重新恢复为独立属,即 Grossularia Mill., 其次,把 Subgen. Coreosma (Spach) Jancz. 中的 Sect. Heritiera Jancz. 和 Sect. Eucoreosma Jancz. 都提升为亚属,在亚属内不设组而建立系等级。

综上所述,对茶藨子属分类位置和属下等级划分的争论由来已久,据外部形态和部分花粉资料的分析研究,我们赞同把茶藨子属置于虎耳草科内。属下等级的划分采纳Rehder系统中所划分的4个亚属,但不采用他的系统排列顺序,而按类群的亲缘关系,对亚属、组和系的划分、分类类目的内容、系统排列等方面都作了较大修正。另外,从系统发育的观点出发,作者对亚属的排列次序则和Rehder系统的顺序完全相反,对组和系的范围和系统位置作了较大改动。

此属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果实富含各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可供生食及制作果酒、饮料、糖果和果酱等,也可作提取维生素的原料。某些种的根和种子供药用。枝、叶繁茂,春季着花满枝,秋季结实累累,是良好的绿化观赏植物。

该属植物喜温和气候,但耐寒冷和干旱。繁殖用种子、分根、插条和压条等,栽植容易,管理省工。在欧美各国已久经栽培,培育出许多商用品种。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地区已引种栽培,有些种类的果实成为制作饮料和糖果等的重要原料,某些种已作为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观赏植物。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有大量野生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 异名:茑属(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醋栗属(中国果树分类学)

检索表
数据加载中……
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蔷薇目 Rosales
虎耳草亚目 Saxifragineae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茶藨子亚科 Ribesioideae
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查看
logo_frps
版权所有  ©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植物项目组
京ICP备13006946号-2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