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志
>> 第59(2)卷 >>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9. 报春花属——Pramula L.
L. Sp. Pl. ed. 1. 142. 1753, et Gen. Pl. ed. 5. 70. 1754.
草本,多年生,稀二年生。叶全部基生,莲座状。花5基数,通常在花葶端排成伞形花序,较少为总状花序、短穗状或近头状花序,有时花单生,无花葶;花萼钟状或筒状,具浅齿或深裂;花冠漏斗状或钟状,喉部不收缩,筒部通常长于花萼,裂片全缘、具齿或2裂;雄蕊贴生于冠筒上,花药先端钝,花丝极短;子房上位,近球形,花柱常有长短2型。蒴果球形至筒状,顶端短瓣开裂或不规则开裂,稀为帽状盖裂;种子多数。
属的模式种:黄花九轮草P. veris L.
本属约有50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高山地区,仅有极少数种类分布于南半球。沿喜马拉雅山两侧至云南、四川西部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我国有293种21亚种和18变种,主产西南、西北诸省区,其它地区仅有少数种类分布。
本属植物花多艳丽,可栽培供观赏。本世纪初,英、美等国曾多次派人来我国采集本属植物,将种苗运回欧美栽培,成为植物分类学界和花卉园艺界一时之热潮。据统计,英国由我国引入栽培的种类曾多达110余种,其中不少已广泛栽培于欧美各国庭园,并培育出了许多美丽的园艺品种。报春花属是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种类繁多,分布甚广,在其演化过程中,无疑存在着种间杂交和平行进化、凑合进化等复杂现象。在目前的知识水平上,我们还不能完全揭示其演化途径和属以下各类群之间的明确亲缘关系。Pax(1889)将本属划分为20个组,但各组的内容非常混杂,界限不清。W. W. Smith和G. Forrest(1928)在Bayley Balf o盯于1913年报春花学术讨论会提出的初步意见的基础上,将本属分为32个组,并用图表的方式表示了各组之间大致的亲缘关系。此后W. W. Smith和H. R. Fletcher(1941-1949)在其专著《The Genus Primula》中又作了部分修正,保留了31个组。H. G. Braun (1932) 对100余种报春花属植物作了染色体的计数和观察。他对染色体类型的划分大体上与W. W. Smith的分组相吻合。Schott(1851)首次将本属分为2个亚属,但仅为少数学者所采纳。P. Wendelbo (1961)意欲更好地表达各组之间的亲缘关系,将W. W. Smith等划分的31个组归纳为7个亚属。他把少数较易区分的组升级为亚属,剩下近半数的组全部归入他庞杂的Subgenus Aleuritia中,远未能达到反映亲缘关系的目的。事实上,在本属的许多组之间均存在性状交叉、重叠现象,其分化尚未达到亚属水平。为了避免过多的人为分类阶元和名称,本志在属下只采用了“组”一个等级,在排列上则尽量将亲缘关系较近的组放在一起。但根据P. Wendelbo的意见,按照命名法规,对一些组的名称作了订正,同时对个别组的概念作了一些修改,因此少数种类的隶属亦有更动。
我国所产的种类共分为下列24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