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è jú
越橘
Vaccinium vitis-idaea L.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绿矮小灌木,地下部分有细长匍匐的根状茎,地上部分植株高10-30厘米;
茎:茎纤细,直立或下部平卧,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
叶:叶密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7-2厘米,宽0.4-0.8厘米,顶端圆,有凸尖或微凹缺,基部宽楔形,边缘反卷,有浅波状小钝齿,表面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毛,背面具腺点状伏生短毛,中脉、侧脉在表面微下陷,在背面稍微突起,网脉在两面不显;叶柄短,长约1毫米,被微毛;
花:花序短总状,生于去年生枝顶,长1-1.5厘米,稍下垂,有2-8朵花,序轴纤细,有微毛;苞片红色,宽卵形,长约3毫米;小苞片2,卵形,长约1.5毫米;花梗长1毫米,被微毛;萼筒无毛,萼片4,宽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钟状,长约5毫米,4裂,裂至上部三分之一,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雄蕊8,比花冠短,长约3毫米,花丝很短,有微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与药室近等长;花柱稍超出花冠;
果:浆果球形,直径5-10毫米,紫红色;
生态习性
产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
分布:环北极分布,自北欧、中欧、俄罗斯、北美至西格陵兰,在亚洲东北部的蒙古、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至远东部分[堪察加、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库页岛)]
生境:常见于落叶松林下、白桦林下、高山草原或水湿台地;高山沼地、石南灌丛、针叶林、亚高山牧场和北极地区的冻原,通常稍干燥的生境,但也相当潮湿的泥炭土常成片生长;
海拔:900-3200m;
物候:花期6-7月,果期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