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ǐ qiē húlu huì
鬼切芦荟
(马氏芦荟、山地芦荟、鬼切丸(日)、音羽锦(日))
Aloe
marlothii
A. Berger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
本种与好望角芦荟(A. ferox)亲缘关系较近 区别在于:本种花序分枝平展、 总状花序上花偏斜到一侧,几乎垂直,而好望角芦荟花序直立,圆柱状,花不偏斜到花序一侧。
形态特征:
多年生小乔木状肉质植物。植株单生,具直立茎,高可 达4(~6)m,莲座下茎表面覆盖宿存枯 叶。叶40~50片,排列成密集莲座形;叶披针形,渐尖,平层,长100~150cm,宽20~25cm,暗灰绿色至蓝绿色,具少量至大量散布的红棕色皮刺,长3~4mm, 背面皮刺更大量;边缘具尖锐红棕色齿,长3~6mm,齿间距10~20mm。花序高约80cm,直立,具10~30个倾斜开展的分枝,下部分枝再分枝;总状花序水平至倾斜或近直立,长30~50cm,直径5~60 m,花排列密集,偏斜至花序轴一侧;花苞片卵状至披针形,急尖,长约8~9mm,宽5mm,淡棕色; 花梗长5~8mm;花被黄色、橙色至橙红色,棒状至一侧膨出,长30~35mm,基部圆,子房部位宽约7mm,向上变宽至11mm,之后向口部变窄;外层花被分离约20~23mm;雄蕊和花柱伸出15mm;蕊花丝紫色,具橙色花药。
生态习性
产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仙湖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引种栽培。
分布:
广泛分布于博茨瓦纳东南部、南非的西北省、北部省、姆普马兰加省、豪藤省、夸祖鲁-纳塔尔省,斯威士兰也有。
生境:
生于多石灌丛地,常生长在裸露的土壤中或岩帽上
海拔:
海拔1000~1800m。
物候:
原产地南非花期5-9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花期11-12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观赏、药用等。在原产地,叶片和汁液的汤剂被土著居民用于治疗蛔虫和缘虫感染以及胃病等、还可用于妇女断奶。叶片灰烬用作鼻烟添加剂,花蜜可食用。可用于治疗马的疾病。
植物文化:
本种由植物学家马洛斯(H.W.R.Marloth)最早收集,1905年贝克(J.G.Baker)定名描述,种名取自马洛斯的姓氏。
iPlant.cn©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