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ì bǎi shǔ
刺柏属
Juniperus L.
物种名片
柏科,约10余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产刺柏J. formosana Hayata等3种,引入栽培1种,分布极广,为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材淡红色,香而耐腐,可制家具和小玩具用,惜生长慢,大材难得。常绿乔木或灌木;小枝圆柱形或四棱形;叶刺形,3枚轮生,基部有关节,不下延生长,上面平或凹下,有1-2条气孔带,背面有纵脊;球花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叶腋;雄球花黄色,长椭圆形,雄蕊5对,交互对生;雌球花卵状,淡绿色,小,由3枚轮生的珠鳞组成;全部或一部的珠鳞有直立的胚珠1-3颗;果为一浆果状的球果,2-3年成熟,成熟时珠鳞发育为种鳞,肉质,种子通常3粒,无翅。
分类信息
属种数:本属约50种;我国产15种5变种另引入栽培2种;
模式属种:欧洲刺柏(J. communis)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绿乔木或灌木、直立或匍匐;冬芽不显著;有叶小枝不排成一平面;
叶:叶刺形或鳞形, 幼树之叶均为刺形, 老树之叶全为刺形或全为鳞形, 或同一树兼有鳞叶及刺叶;刺叶通常三叶轮生, 稀交叉对生, 基部下延生长, 无关节, 上(腹)面有气孔带;鳞叶交叉对生, 稀三叶轮生、菱形, 下(背)面常具腺体;
花:雌雄异株或同株, 球花单生短枝顶端;雄球花卵圆形或矩圆形, 黄色, 雄蕊4-8对, 交互对生;雌球花具4-8枚交叉对生的珠鳞, 或珠鳞三枚轮生;胚珠1-6枚, 着生于珠鳞的腹面基部;
果:球果通常第二年成熟,稀当年或第三年成熟,种鳞合生,肉质,苞鳞与种鳞结合而生、仅苞鳞顶端尖头分离,熟时不开裂;种子1-6粒,无翅,常有树脂槽,有时具棱脊;子叶2-6枚;
生态习性
产地:多数西北部、西部及西南部的高山地区,能适应干旱、严寒的气侯;
分布:北半球,北至北极圈,南至热带高山;
功用价值
植物文化:刺柏属的学名Juniperus来自古典拉丁语词juniperus (iuniperus),本义即是刺柏树;其词源未明,可能与juncus (iuncus)(意为“灯芯草,苇草”)同源。作为古典树木名称,该属名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