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 wáng zōng
霸王棕
(俾斯麦棕)
Bismarckia nobilis Hildebr. & H.Wendl.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20~30 m,径达40 cm。基部膨大,叶基宿存。叶片扇形,掌状分裂,径达3 m,浅裂至1/4~1/3,裂片间有丝状纤维;蓝绿色,被白色蜡及淡红色鳞秕,具粗壮中肋,先端浅裂二叉状,叶面具显著戟突。雌雄异株。花序圆锥状生叶间,雌花序短粗,雄花序较长,有分枝。果球形,褐色,长4~5 cm,径约3 cm。种子1,近球形。
生态习性
产地:引入我国后在华南地区栽培表现良好。
分布:原产马达加斯加西部稀树草原地区。
栽培:适应性较强,喜阳光充足、温暖而排水良好环境,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迅速。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霸王榈体形庞大、壮观,叶片巨大,叶色优美,坚韧直伸,株形独特优美,十分引人注目,为著名的观赏类棕榈。适宜孤植,列植或在宽阔的区域内群植。茎干可作建筑材料,叶作盖房材料,茎髓含淀粉可制作优良西米。
植物文化:霸王榈属 (俾斯麦榈属) 仅1种,产于马达加斯。我国引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