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 tóu shǔ
鸡头薯
(球茎毛瓣花、鸡心矮陀陀、毛瓣花、雀脷珠、猪仔笠、绵三七)
Eriosema chinense Vogel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
形态特征
生活型:多年生直立草本;
株:高12-40厘米,密被锈色长柔毛;块根近球形,稀为纺锤形,肉质托叶小,线状披针形,常有细脉纹,长约4毫米,被毛;
茎:茎高20-50厘米,通常不分枝,密被棕色长柔毛并杂以同色的短柔毛;块根纺锤形,肉质;
叶:托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8毫米,有细脉纹,被毛,宿存;叶仅具单小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有时微心形,上面及叶缘散生棕色长柔毛,下面被灰白色短绒毛,沿主脉密被棕色长柔毛;近无柄;
花:总状花序腋生,极短,通常有花1-2朵;苞片线形;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5裂,裂片披针形,被棕色近丝质柔毛;花冠淡黄色,长约为花萼的3倍,旗瓣倒卵 形,背面略被丝质毛,基部具2枚下垂、长圆形的耳,翼瓣倒卵状长圆形,一侧具短耳,龙骨瓣比翼瓣短,但形状相仿;雄蕊二体;子房密被白色长硬毛,花柱内弯,无毛;
果:荚果菱状椭圆形,长约8-10毫米,宽约6毫米,成熟时黑色,被褐色长硬毛;种子2颗,小,肾形,黑色,种脐长线形,长约占种子的全长,珠柄着生于种脐的一端;
生态习性
产地: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江西、贵州、云南;
分布: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
生境:山野间土壤贫瘠的草坡上;
海拔:300-1300m;
物候:花期5-6月,果期7-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