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ǎn xī yǔ yè bào chūn
陕西羽叶报春
Primula filchnerae R. Knuth
物种名片
陕西羽叶报春于1904年发现、1905年发表,此后消失近百年,模式标本也被毁,学界普遍认为其已经绝灭;2006年,甘启良等在湖北再次发现本种,2015年,张建强等于陕西再次发现本种;经过繁育、放归,该种现已恢复至无危状态。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绝灭(EX)→ 无危(LC);
评估依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保护现状: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
分类信息
模式标本:模式标本已于二战期间被毁, 后选:20150001~20150003(SANU,IBSC,PE);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秦岭南坡,Hsi-ngan、Hsiau-yi两地之间,无详细产地;
形态特征
生活型:一年生、稀二年生草本,二型花柱异花授粉植物,全株被多细胞柔毛;
株:株高8~40cm;
根:须根少数或多数;
茎:地上茎短或者近于无;
叶:叶多枚簇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带叶柄长3.5~15cm,宽2~5cm,先端圆钝,羽状全裂,羽片3~4对,长8~25mm,小裂片再不整齐浅裂;裂片两面均密生灰白色短茸毛;叶柄长2.5~5.5cm,被腺毛,基部宽扁;
花:花葶高8~40cm,常1至多数自叶丛中抽出,中空,外被银白色粗腺毛。伞形花序具3~10(~12)花,花梗长1.5~2.5cm,有时出现第二至三轮花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8~10mm;花萼圆锥状,长5~10mm,外被粗毛,宽约4mm,先端5~6裂,裂片披针形,果期增大成圆锥状钟形;花冠初开时为紫色,开放后为粉红色,冠檐直径1.5~2.5cm,下部呈管状,管部长5~8mm,冠筒长于花萼约1/4;上部花冠于花萼外5深裂,裂片倒心形,每裂片先端再2浅裂,裂片先端圆,粉红并略带蓝紫色,裂片基部有倒心形先为橘黄色后渐变为紫红色的彩斑。花柱异长,长花柱花:雄蕊着生于冠筒近中部,花丝短或者近无;花药黄色;花柱长约6~8mm,柱头略高于筒口;短花柱花:雄蕊常生于近花冠裂口处内侧;花柱内藏于花冠筒下部,长4~5mm,柱头圆形,绿色。子房球状,胚珠多数,特立中央胎座;
果:蒴果球形,外果皮膜质,成熟后不裂或者顶裂;
种子:种子圆球状,直径1.5mm,成熟后黑褐色,有皱纹;
生态习性
产地:陕西南部(洋县秧田乡翁子沟),现广泛栽培;
特有:陕西省特有种;
生境:生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下、湿润且多砂石的土壤上;
海拔:800~1000米;
物候:花期2~4月,果期3~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