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yáng chòu hǔ ěr cǎo
山羊臭虎耳草
Saxifraga hirculus L.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瑞士。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本种与山地虎耳草的区别:萼片花期直立至开展或反曲,3-11(-13)脉,花瓣7-11(-17)脉;花果期6-9月;
生活型:多年生草本,
株:高6.5-21厘米。
茎:茎疏被褐色卷曲柔毛,而叶腋部之毛较密。
叶:基生叶具长柄,叶片椭圆形、披针形、长圆形至线状长圆形,长1.1-2.2厘米,宽3-10毫米,两面无毛,边缘疏生褐色柔毛或无毛,叶柄长1.2-2.2厘米,基部稍扩大,边缘具褐色卷曲柔毛;茎生叶向上渐变小,下部者具短柄,上部者渐变无柄,披针形至长圆形,长0.4-2.2厘米,宽1-6毫米,两面无毛,边缘具褐色卷曲长柔毛。
花:单花生于茎顶,或聚伞花序长2-3.7厘米,具2-4花;花梗长0.9-1.3厘米,被褐色卷曲柔毛;萼片在花期由直立变开展至反曲,椭圆形、卵形至狭卵形,长3-6.1毫米,宽1.5-3.5毫米,先端急尖或钝,腹面无毛,背面和边缘具褐色卷曲柔毛,3-11(-13)脉于先端不汇合;花瓣黄色,椭圆形、倒卵形至狭卵形,长0.79-1.03厘米,宽2.9-6.8毫米,先端急尖或稍钝,基部具长0.3-0.5毫米之爪, 7-11(-17)脉,具2痂体;雄蕊长4-5.5毫米,花丝钻形;子房近上位,卵球形,长2-5毫米,花柱2,长1-1.8毫米。
染色体:染色体2n=16,28,32。
生态习性
产地:产山西(五台山、五寨、芦芽山)、新疆(乌鲁木齐、和静、沙湾、新源)、四川(稻城)、云南(德钦)和西藏(尼木、亚东、昂仁)。
分布:苏联及欧洲北部、东部和中部均有。
生境:生于林下、高山草甸、高山沼泽草甸及高山碎石隙。
海拔:海拔2 100-4 600米;
物候:花果期6-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