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ǔ yè diǎn dì méi
羽叶点地梅
Androsace filicula (Maxim.) Heng C.Wang & Jiao Sun
物种名片
羽叶点地梅是报春花科点地梅属的物种,为一或二年生的小型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评估依据:分布地狭窄,种群数量稀少,自然更新能力较差。研究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羽叶点地梅的适宜分布区正在减少,可能会致其向更潮湿、更寒冷的高海拔地区迁移。
致危因子:人类活动、生境破碎化、全球气候变化。
分类信息
分类文献:Maximowicz, C.J. (1881) Diagnoses plantarum novarum asiaticarum IV scripsit. Bulletin de l'Académie impériale des sciences de St.-Pétersbourg 27: 425–560. Sun, J., & Wang, H. (2024). A new required combination and the synonymization of Pomatosace with Androsace. Phytotaxa, 672(2), 221-224.
属种数: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模式标本:后选模式标本(lectotype):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No. 00027738。 其它模式标本:邱园(K)No. K000750586、K000750587,爱丁堡植物园(E)No. E00024938。
模式产地:今青海省贵德或贵南县莫曲沟,海拔3350 m;以及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纳川河,海拔2740 m。(原白按照清朝行政区划记载为甘肃省。)
分类讨论:本种最早于1881年由卡尔·马克西莫维奇(Carl Maximovich)根据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Nikolai M. Przewalski)1880年采集的标本描述为Pomatosace filicula,并为其建立单型属羽叶点地梅属(Pomtosace)。 进入21世纪以来,若干项点地梅属的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均显示羽叶点地梅嵌在点地梅属内,因此二属于2024年被合并,羽叶点地梅也被归至点地梅属。
形态特征
生活型:一或二年生。
株:株高3-9厘米。
根:具粗长的主根和少数须根。
叶:叶多数,叶片轮廓线状矩圆形,长1. 5-9厘米,宽6-15毫米,两面沿中肋被白色疏长柔毛,羽状深裂至近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窄三角状线形,宽1-2毫米,先端钝或稍锐尖,全缘或具1-2牙齿;叶柄甚短或长达叶片的1/2,被疏长柔毛,近基部扩展,略呈鞘状;
花:花葶通常多枚自叶丛中抽出,高(1)3-9(16)厘米,疏被长柔毛:伞形花序(3)6-12花;苞片线形,长2-6毫米,疏被柔毛:花梗长1-12毫米,无毛;花萼杯状或陀螺状,长2.5-3毫米,果时增大,长达4-4.5毫米,外面无毛,分裂略超过全长的1/3,裂片三角形,锐尖,内面被微柔毛;花冠白色,冠筒长约1.8毫米,冠檐直径约2毫米,裂片矩圆状椭圆形,宽约0.8毫米,先端钝圆;
果:蒴果近球形,直径约4毫米,周裂成上下两半,通常具种子6-12粒。
种子:种子尺寸较小,主要靠风力传播。
染色体:羽叶点地梅的间期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和中间型;染色体数目为2n=20,核型公式为2n=18m+2sm;染色体大小介于6.4μm至4.1 μm之间;核型不对称性为2A型。
生态习性
产地:青海(达日、玛多、兴海、泽库、贵德、湟源),四川(石渠、德格、松潘)和西藏(比如);
分布:四川省西北部,青海省东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甘肃省西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
特有:中国。
生境:高山草甸和河滩砂地,常出现在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等青藏高原特有的穴居哺乳动物洞穴附近的开阔平地上,与微孔草属(Microula马尿脬(Przewalskia tangutica肉果草(Lancea tibetica单花拉拉藤(Galium exile平卧轴藜(Axyris prostrata等同生境分布。
海拔:2700-4500m。
栽培:未被引种栽培。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藏药热衮巴下品的源植物。参见《青海省藏药材标准》及《中国民族药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