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ǎi zhú
摆竹
Indosasa shibataeoides McClure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罗浮山;
形态特征
生活型:秆箨脱落性,淡桔红、淡紫红或黄色,具黑褐色条纹/疏被刺毛和白粉,无斑点或具细小斑点;箨耳较小,镰形,縫毛放射状;小秆箨常无毛,无箨耳和縫毛;箨舌微隆起或山峰状隆起;
株:高约2毫米,先端具白色短纤毛;箨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基部常缢缩,绿色,具紫色脉纹;
茎:秆高达15米,径10厘米,通常较矮小,中部节间长40-50厘米,新秆深绿色,无毛,节下具白粉;老秆绿黄或黄色,常具褐紫色斑点或斑纹,小竹秆环常甚隆起,高于箨环,大竹秆环微隆起,杆中部每节分枝3,枝开展;
枝:每小枝通常具1叶;叶鞘紫色,稀2叶而下部叶鞘超过上部叶鞘;叶椭圆状披针形,长8-22厘米,宽1.5-3.5厘米,两面无毛,下面粉绿色,侧脉4-6对;
生态习性
产地:产湖南南部、广东及广西北部;
生境:在广西灵川,摆竹山组成大面积竹林,竿高达15米,径粗10厘米,多常绿阔叶林内,组成第二层林木,耐阴性强,阳光下栽培则常生长不良;
海拔:300-1200m;
物候:花期6-7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为广西北部主要经济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