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竹亚属禾本科簕竹属
Subgen. Leleba (Nakai) Keng f. (Gramineae)
亚属2. 孝顺竹亚属 Subgen. Leleba (Nakai) Keng f.
名称文献: Subgen. Leleba (Nakai) Keng f. Clav. Gen. Sp. Gram. Prim. Sin. append. Nom. Syst. (中国主要禾本植物属种检索表附系统名录) 14, 156. 1957;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 53. 1959, in Sinice. tantum. —— Gen. Leleba [Rumphius in Herb. Amb. 4: 5. pl. 1. 1743]; Kurz in Teijsmann et Binnendijk, Cat. Bl. Hort. Bot. Borgor 22, 1866. nom. nud.; Nakai in Journ. Jap. Bot. 9: 9. 1933. descr. Jap.; et Fl. Sylv. Kor. 20: 13. 1933.
形态特征:竹株的分枝上从不具小枝短缩成的软质或硬质的棘刺。箨鞘通常为硬纸质,其质地常甚脆;箨片易自箨鞘上脱离。▽模式种:凤尾竹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el. ex J. A. et J. H. Schult. cv. Fernleaf 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产地分布:本亚属为此属种类最多之一群,计70余种,分布在旧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连同引进已知有29种,分布以华南和西南为主,少数种可栽培到华中、华东地区。
检索表
1
箨耳中较大的一枚宽1厘米或更宽,如不及1厘米时,则竿的分枝习性很低(可在第1节就有分枝),或是叶片的下表面无毛,同时竿的节间较短(长20-30厘米)。
2
1
箨耳中大的一枚宽不及1厘米,如宽达1厘米时,则箨片底宽常不足箨鞘顶宽的1/3。
14
2
箨片基底约占箨鞘顶宽的一半或更窄。
3
2
箨片基底占箨鞘顶端宽度的一半以上。
5
3
箨耳彼此不等大;箨鞘先端作两侧不对称而上拱的宽弧形,鞘在背面仅在近内侧的边缘处被小刺毛。
硬头黄竹
3
箨耳彼此近等大;箨鞘先端拱凸并波曲,呈“山”字形,鞘的背部全面被毛。
4
4
箨鞘背部被淡棕色或白色绢毛;箨耳高2.5-3毫米;箨舌高7-8毫米;叶片下表面密被短柔毛。
灰竿竹
4
箨鞘背部被黑褐小刺毛;箨耳高0.8-1厘米;箨舌高3-4毫米;叶片下表面无毛。
龙头竹
5
箨片基部与箨耳相接连部分为10-13毫米。
6
5
箨片基部与箨耳相连接部分仅为3-7毫米。
9
6
箨鞘先端为拱凸的广三角形,但在顶部仍为圆拱形;箨舌高1.5-2毫米。
马甲竹
6
箨鞘先端为两侧不对称的拱形或近截形;箨舌高3-5毫米。
7
7
箨鞘形宽而较矮,长度不及基底宽的一半,先端为极宽的拱凸弧形或近截形;箨耳在箨鞘上并不向下倾斜。
俯竹
7
箨鞘形状较长,其长度常超过基底宽的一半,先端呈两侧不对称的弧拱形;箨耳中较大的能沿箨鞘顶端之一侧向下倾斜。
8
8
竿的节间近实心;箨片广卵形;箨舌全缘,边缘具白色短纤毛;叶片的下表面为粉绿色。
缅甸竹
8
竿的节间有中空;箨片三角形至窄三角形;箨舌齿裂,边缘具流苏状短毛;叶片下表面绿色。
大眼竹
9
箨鞘先端近截形;箨舌高1.5-2毫米。
信宜石竹
9
箨鞘先端为两侧不等称的弧拱形或广弧拱形,有时为近斜截形。
10
10
箨鞘背部多少有些被毛。
11
10
箨鞘背部无毛。
12
11
大的箨耳沿着箨鞘顶端之一侧向下倾斜,其末端渐细窄。
撑篙竹
11
大的箨耳不沿着箨鞘顶端向下倾斜,其末端为近圆形。
长枝竹
12
竿的下部节间不具异色纵条纹。
青竿竹
12
竿下部节间具黄绿色或淡绿色纵条纹。
13
13
分枝自竿基部第一节就开始分出;箨耳中大的一枚呈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其末端渐窄。
撑篙竹
13
分枝自竿下部第三或第四节始分出;箨耳中大的一枚呈长圆形,其末端近圆形。
花眉竹
14
叶片下表面呈粉白色或粉绿色。
15
14
叶片下表面呈绿色或淡绿色.。
17
15
箨耳极微小或不明显。
孝顺竹
15
箨耳较大而显著。
16
16
两箨耳显然不等大,常有一部分被箨片基部所掩盖;箨鞘先端呈两侧不对称的宽拱形。
妈竹
16
两箨耳近等大,不为箨片所掩盖;箨鞘先端近截形。
大薄竹
17
箨片基底宽度不足箨鞘顶宽的一半。
18
17
箨片基底宽度超过箨鞘顶宽的一半。
19
18
两箨耳极不相等,其比例为1:3.5;箨舌高1毫米;箨片底宽约为箨鞘顶宽的3/7。
拟黄竹
18
两箨耳不相等,其比例为1:2;箨舌高2毫米; 箨片底宽约为箨鞘顶宽的1/4。
破篾黄竹
19
箨鞘先端近截形,或近于截平而又呈极宽的拱形。
20
19
箨鞘先端为两侧不对称的弧拱形或宽弧拱形,或作浅波状的起伏。
22
20
箨鞘背面在近两侧边缘和近底缘处被刺毛;两箨耳近等大;箨舌高1毫米。
蓬莱黄竹
20
箨鞘背面仅在近基部或近内侧的边缘具刺毛;两箨耳明显不等大,两者大小相差在一倍以上;箨舌高为2-3毫米。
21
21
竿分枝习性低,自第1或第2节就有分枝;箨鞘背部仅在近基底处被刺毛。
鱼肚腩竹
21
竿分枝习性高,自第8-10节才有分枝;箨鞘背部仅在内侧近边缘处被刺毛。
藤枝竹
22
箨舌高5毫米。
乌叶竹
22
箨舌高1-3毫米。
23
23
箨鞘背部几遍布刺毛;箨舌高1毫米。
米筛竹
23
箨鞘背部完全无毛,或仅在两侧近边缘处被刺毛;箨舌高1.5-3毫米,稀或高仅在1毫米以内。
24
24
箨鞘背部两侧近边缘处被刺毛;箨舌高1-1.5毫米。
花竹
24
箨鞘背部完全无毛;箨舌高2-3毫米。
25
25
箨耳决不为箨片基部所掩盖,大耳为倒披针形,其末端钝而缓尖;箨片基部稍作圆形的向内收窄。
石竹仔
25
箨耳常有一部分被箨片掩盖着,大耳为长圆形,其末端近圆形;箨片基部作心脏形的向内收窄。
黄竹仔
《中国植物志》第9(1)卷(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