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竹属禾本科
Acidosasa C. D. Chu et C. S. Chao (Gramineae)
5. 酸竹属 Acidosasa C. D. Chu et C. S. Chao
名称文献:C. D. Chu et C. S. Chao in Journ. Nanjing Techn. Coll. For. Prod. 1979 (1-2): 142. pl. 1. 1979.
形态特征: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单轴型;竿散生,直立;节间圆筒形,仅在有分枝一侧之下部微有沟槽,内壁常有海绵状的髓;竿环微隆起;竿芽单生;竿中部每节具3枝,上部节有时可多至5枝。竿箨脱落性,箨鞘背面常被有小刺毛;箨片通常较小,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叶片大小多变化,次脉多数,小横脉明显。花序顶生,由数枚或多数小穗组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小穗通常较粗壮,含小花多数,具明显的小穗柄;颖2-4片;外稃大,多脉,小横脉明显或否,先端渐尖或具短芒;内稃较其外稃为短,背部具2脊,亦可具多脉;鳞被3,膜质,边缘常透明;雄蕊6,花药黄色,花丝丝状,互相分离;花柱1,柱头3裂,羽毛状。笋期春季至初夏,花期夏季或秋季。▽模式种:酸竹 Acidosasa chinensis C. D. Chu et C. S. Chao
产地分布:本属已知6种,分布于中国南部及中南半岛,除越南产1种(A. brilletii (A. Camus) C. S. Chao et S. A. Renv.)外,其余5种均产于中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
检索表
1
小花的外稃光滑无毛。
2
1
小花的外稃背部有毛。
3
2
小穗粗大,长3-10厘米,宽3-6毫米;小穗柄长1.5-4厘米;外稃较大,长约2厘米,无白粉而具光泽,17-19脉;内秤2脊上无毛。
酸竹
2
小穗较细瘦,长1.5-7.5厘米,宽2-4毫米;小穗柄长0.5-1厘米;外稃较小,长1.3厘米,微被白粉,7-13脉;内稃2脊上均生毛。
粉酸竹
3
颖和外稃均密被毛茸。
毛花酸竹
3
颖近于无毛;外稃背部疏被毛茸。
4
4
小穗粗大,宽4-6毫米;外稃长1.4-1.9厘米。小穗柄长2-13毫米。
福建酸竹
4
小穗较纤细,宽3-4毫米;外稃长约1.3厘米。
5
5
小穗柄长0.5-1厘米,无毛;内稃较短于其外稃;外稃微被白粉。
粉酸竹
5
小穗柄长1 -3厘米,微有毛;内稃与其外稃近等长或有时略较长;外稃无白粉。
黎竹
《中国植物志》第9(1)卷(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