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gostachyum Z. P. Wang et G. H. Ye (Gramineae)
6. 少穗竹属 Oligostachyum Z. P. Wang et G. H. Ye
名称文献:Z. P. Wang et G. H. Ye in Journ. Nanjing Univ. (Nat. Sci. ed.) 1982 (1): 95. 1982. ——Clavinodum Wen in Journ. Bamb. Res. 3(2): 23. 1984, p. p. (quoad. sp. typ.).
形态特征:地下茎为单轴或复轴型。竿散生,直立;节间在有分枝一侧的基部乃至中、上部扁平或具纵沟槽;竿节在较细的竿中明显隆起,在粗竿中则较平坦,节内长(3)-5毫米;竿每节一般分3枝,有时其间还杂生有明显较细的次级枝,或在竿上部各节分枝可较多,稀可在竿之中部为粗细近相等的5-7枝,枝通常开展(毛稃少穗竹的分枝有时紧贴主竿或上举)。竿箨早落或迟落;箨鞘革质或纸质;箨耳及鞘口繸毛均缺,稀可具小型的箨耳或少数直立的鞘口繸毛;箨片三角形至三角状带形,或为披针形以至线形,通常开展或外翻,稀可直立,有时早落。叶在每小枝为(1)2或3片或多至10余片;叶耳及鞘口繸毛俱缺或偶可有小型的叶耳及直立的鞘口繸毛;叶片常较窄,线形至线状披针形,也可为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小横脉明显。花枝通常位于顶端具叶小枝的中部和下部之各节上,自下而上地覆以鳞片状至鞘状的苞片,然后顶生一花序;总状花序简短,常仅具小穗(1)2或3(6)枚,稀可为具有小穗10枚左右的圆锥花序,花序总梗,花序轴及其分枝或小穗柄均甚纤细,无毛或在纵棱上有小刺毛或柔毛,花序在分枝处常托以鳞片状苞片;小穗多少两侧扁,含数朵至多朵小花;小穗轴易于在可孕小花下脱节,其节间为外稃长度之半或更短,在其近内稃的一侧扁平或具纵沟;颖1-3(5)片;外稃在小穗下部者有0-5片为不孕性,其形略小而与颖相似,但各可具极小的内稃,孕性外稃具不明显的纵脉7至多条,背面具微刺毛而略粗糙,腹面的小横脉明显并常生有微柔毛,顶端渐尖而成为短芒状尖头;内稃远小于外稃,稀可在小穗上部者与其外稃近等长,但必甚狭于外稃,表面亦被微刺毛,背部具2脊,顶端钝圆或微凹,脊间和脊外至边缘各具2-4细脉;鳞被3,菱状倒披针形或长菱形,具5-7脉,两侧的2片常为不对称形,上部透明膜质,并于边缘具纤毛,向下渐增厚;雄蕊3或4(5)枚;子房无毛,花柱1或3枚,柱头3,稀可2枚,羽毛状。▽模式种:少穗竹 Oligostachyum sulcatum Z. P. Wang et G. H. Ye
产地分布:本属已确认者计15种,全部产于我国,自武夷山脉及其以东,延至五岭山脉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个别种可达长江流域中部。多生长在山谷林中。
功能用途:本属的各种笋味苦不堪食,竹材也未充分利用。
检索表
1
竿的各个节间向下缓慢增粗,使每一节间有如大头在下的棒状;竿中部各节分有近于同粗的3-7枝。
1
竿的节间本身上下几同粗,呈圆筒形而非棒状;竿中部各节分3枝或以后再生出若干显然为细小的分枝。
2
2
箨鞘干后呈棕色或淡棕色,如为枯草色,则其顶端呈灰黑色;叶舌长在2毫米以上。
3
3
箨鞘上端略呈圆拱形;箨片披针形或窄披针形,基部向内收窄。
3
箨鞘上端呈三角形;箨片为窄三角形、三角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不向内收窄或微有收窄。
4
4
箨片在两面的下部均被长柔毛,向基部毛尤密;箨舌边缘生白色细纤毛。
6
箨片较窄,呈狭线形或狭披针状线形;箨耳不存在。
7
6
箨片较宽,披针形、三角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箨耳有或无。
9
7
叶片较宽,通常宽在1.2厘米以上,长不超过宽度的10倍。
7
叶片较窄,宽不及1.2厘米或稀可较此为宽,长约为其宽度的14倍或更长。
8
9
叶片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稀可为线状披针形;箨鞘背部有毛。
10
10
箨鞘背部在上端或下端或两侧被毛茸,而在其中部则无毛。
11
11
箨鞘仅在背部的基部被细柔毛;箨耳和叶耳通常存在,鞘口繸毛发达。箨片两面均无毛。
11
箨鞘在背部的上下两端或两侧均可贴生刺毛;箨耳和叶耳俱缺,鞘口繸毛不发达。
12
箨鞘有小形的箨耳,也有鞘口繸毛,但背部无明显的白粉。
13
13
幼竿有毛;箨鞘背部无刺毛脱落后所留下的小凹痕。
13
幼竿无毛;箨鞘背部留有刺毛脱落后的明显小凹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