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足草属爵床科
Goldfussia Nees (Acanthaceae)
34.金足草属*Goldfussia Nees
名称文献:Nees in Wall. Pl. As. Rar. 3: 75. 87. 1832. p. p.; id. in DC. Prodr. 11: 101 et 171, 1847. p. p.; Bremek. in Verb. Ned. Akad. Wetensch. Afd. Naturk. Sect. 2. 41(1): 226. 1944; 西藏植物志4: 411. 1985.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或灌木,具不等叶性。叶有柄或无柄,有时不对称。花序顶生或腋生,缩短穗状,苞片长于花萼,自基部3或5出脉,通常宿存,花单生于苞腋,小苞片较苞片小而狭,有时无;花萼5裂,裂片近相等,线形,先端急尖,中央1片较大,镊合状排列;花冠紫堇色或白色,扭转,花冠管圆柱形,喉部扩大成钟形,冠檐5裂,裂片近相等,支撑花柱毛排成两列。雄蕊4,2强,内藏,花丝基部合生成膜,长的2枚不等长,短的极短,等长,极内弯,花药近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水平向。花粉粒椭圆形,具有隔带状纹饰,子房先端具一簇短的头状毛,每室有胚珠2,花柱有毛或无毛。蒴果纺锤形,具4粒种子,珠柄钩急尖,种子黄棕色或棕色,整个被多回纹的长毛,遇水湿后有弹性。
产地分布:本属约30种,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我国约14种,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均有分布。
检索表
1
花序穗状,由覆瓦状排列的苞片组成,顶生。
蒙自金足草
1
花序头状,短缩,为下部苞片所包覆,1-3个生于总花梗,每头具2-3朵花。
2
2
苞片椭圆状长圆形,被微柔毛,与花萼等长,脱落。小苞片长为花萼之半。花冠深蓝色;总花梗通常长1.2-2.5厘米,无毛或略被微柔毛,组成簇状或伞形花序。
金足草
2
苞片近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无毛,长过花萼,小苞片微小。
3
3
总花梗长。
4
3
总花梗较短。
12
4
萼裂片被具节腺柔毛。
5
4
萼裂片多少被毛或无毛。
9
5
苞片多少被毛,苞片外面有腺柔毛。
腺苞金足草
5
苞片无毛,或苞片外面无毛。
6
6
植株光滑无毛,干时变黑。
7
6
植株不变黑。
8
7
聚伞形花序,腋生,具长的花梗和总花梗;苞片蕾期宿存。
黔金足草
7
穗状花序通常顶生;苞片花期早落。
独山金足草
8
苞片近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外部的长1.2-1.5厘米,先短渐尖;叶两面毛。
圆苞金足草
8
苞片早落;叶纸质,无柄,圆形,花禾秆色,雄蕊较短,退化不育雄蕊2。
草色金足草
9
萼裂片几无毛或无毛,针晶体在叶只沿脉分布。
宁明金足草
9
萼裂片被短硬毛或柔毛。
10
10
萼裂片边缘和中肋被纤毛和柔毛。
观音山金足草
10
萼裂片有短硬毛。
11
11
叶顶端尾状渐尖;花冠外面无毛。
细穗金足草
11
叶顶急尖至渐尖;花冠外面有毛。
卵苞金足草
12
头状花序无梗,或生于明显密集白色柔毛的短总花梗上;苞片椭圆状线形至披针形略钝,部的两面密被白色长柔毛-密髯毛,上面被短柔毛具头腺毛;小苞片毛被与苞片同。花萼密被长白色纤毛。
白头金足草
12
花序,苞片,小苞片花萼毛被不为白色长柔毛-密髯毛。
13
13
花序梗被2列短柔毛,先端稍增粗;苞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或钝,背面具节腺状短柔毛,早落或凋落。
腺苞金足草
13
花序梗被毛。
14
14
总花梗具1-3花,与叶对生,约长1.0-2.7厘米,被微柔毛作者未见14.草色金足草Goldfussia straminea(W. W. Sm. )C. Y. Wu et C. C. Hu的模式标本,暂据原文献描述列入检索表。
台湾金足草
14
总花梗很短,被刚毛,苞片卵状披针形,全缘或有锯齿,直立,被黄色毛和腺毛。
聚花金足草
《中国植物志》第70卷(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