觿茅属禾本科
Dimeria R. Br. (Gramineae)
30.觿茅属 Dimeria R. Br.
名称文献:R. Br. Prodr. Fl. Nov. Holl. 204. 1810; Clayton et Renvoize, Gen. Gram. 348-349. 1986.——Haplachne J. S. Presl. in C. B. Presl, Rel. Haenk. I: 234. t. 38. 1830.——Didactylon Zoll. et Mor. Syst. Verz. 99. 1854.——Psilostachys Steud. Syn. Pl. Glum. 413. 1855.——Pterygostachyum Nees ex Steud. l. c. 413. 1855.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细弱草本。秆直立或基部倾斜,中空,无毛。叶片狭线状披针形,扁平,最上一叶片特别小,呈钻状,先端渐尖,基部较叶鞘顶狭或几乎近等宽,略收缩,两面均具疣基毛或短柔毛或无毛。总状花序单生或数枚着生于秆顶成指状;小穗含1两性小花和1退化的小花,两侧压扁,单生于各节,其柄甚短,成二行互生于总状花序轴的一侧;总状花序轴三棱形,或一面较扁平,细弱,延续而不逐节断落,边缘呈脊状或脊不明显,脊常粗糙或被毛;颖草质或薄纸质,背具1脉,脊明显或不明显,第一颖较狭,对折,具脊;第二颖较第一颖宽,脊呈翼状或脊不明显;第一小花的外稃较小,透明膜质,无脉,无内稃;第二小花的外稃透明膜质,先端2裂,裂齿间伸出1芒,芒膝曲或微扭转,或者无芒;无内稃;鳞被2,很小或无;雄蕊2,花丝短;花柱短,自基部即分离。颖果由外稃所包围,易脱落,线状椭圆形或长圆形,两侧压扁。
产地分布:本属约有40种,产亚洲热带和澳大利亚,自南亚次大陆经亚洲东南和马来西亚诸岛到澳大利亚都有分布。多产于亚洲东南部,我国7种3亚种2变种。
功能用途:秆叶幼嫩时可作饲料。
检索表
1
总状花序轴呈三棱形,宽0.3-0.5毫米,小穗柄疏松地交互排列在其一侧。
2
1
总状花序轴近压扁,扁平面宽0.6-1毫米,小穗柄较密集地呈两行交互着生在其一侧。
7
2
小穗具芒极短,芒伸出小穗,长约2毫米或几不伸出,第二颖先端长渐尖。植物体矮小,高5-11厘米;总状花序2枚。
小觿茅
2
小穗具芒长3毫米以上;第二颖先端尖。植物体多型,高矮不一,总状花序2-4枚。
3
3
第二小花有具芒的内稃。
异花觿茅
3
第二小花无内稃,仅存具芒外稃。
觿茅
4
第二颖背部较圆,不呈脊状,或仅在顶端呈脊;小穗长1.7-3毫米。
觿茅(原亚种)
4
第二颖呈脊状,自基部起或颖的上部2/3起呈狭翼状;小穗长3-4.5毫米。
具脊觿茅
5
总状花序2-4(5)枚,长2-8.5(10)厘米。
具脊觿茅(原变种)
5
总状花序1-3枚,长(1-)3厘米。
6
6
植株矮小,高4-12厘米,多分枝,叶鞘长于节间。
矮觿茅
6
植株高,纤细,高20-50厘米,具8-17节,分枝少,节间裸露较多。
多节觿茅
7
总状花序2枚或1枚,总状花序轴边缘无毛或具纤毛。
8
7
总状花序1枚,穗轴边缘密被纤毛。
11
8
第二颖的脊明显,呈宽翼状,花药长约0.8毫米;分枝顶上的总状花序为1枚,主枝上的总状花序为2枚。
广西觿茅
8
第二颖的脊不明显或呈狭翼状,花药长1.7-2毫米;主枝和分枝顶上的总状花序为2枚。
镶形觿茅
9
花序轴边缘稍钝,具长而密的纤毛;小穗柄间隔1-1.2毫米,第二颖脊明显呈狭翼状。
台湾觿茅
9
花序轴边缘常锐尖,呈翼状,粗糙,不具长而密的纤毛;小穗柄间隔1.5-2毫米,第二颖脊不明显,仅顶端呈狭翼状。
10
10
植株高大,高50-60厘米,具6-9节;叶片密被毛。
镰形觿茅 (原变种)
10
植株矮小,高20-40厘米,具2-7节;叶片被毛少。
细觿茅
11
第二颖的脊呈宽翼状。
华觿茅
11
第二颖的脊仅上部1/3呈狭翼状。
单生觿茅
《中国植物志》第10(2)卷(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