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fam. Periplocoideae K. Schum. (Asclepiadaceae)
1. 杠柳亚科——Subfam. Periplocoideae K. Schum.
名称文献:K. Schum. i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enfam. 4, 2: 209. 1895.
形态特征:本亚科模式属为:Periploca Linn.
形态特征:本亚科花粉为四合花粉,它是与萝藦科的其他亚科植物区别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花粉的形状往往不规则,联结的方式也不一致,即在同一种花粉中,也具有不同形式的四合花粉。最大直径为30-120μ。四合花粉共具10-19个孔,每个花粉粒具2-5个孔不等。孔往往清楚而圆形。相接触的面具成对的孔。外壁表面具有模糊的细网纹,有时具疣。属于这一类型的有:白叶藤属 Cryptolepis R. Br.;翅果藤属 Myriopteron Griff.;杠柳属 Periploca Linn.;须药藤属 Stelmatocrypton Baill.;海岛藤属 Gymnanthera R. Br. 等。
形态特征:具有乳汁的多年生草本或灌木,多数为攀援灌木;根部有时具有肉质或木质的块茎。叶对生,全缘,羽状脉,具柄;无托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具有苞片及小苞片;花两性;花萼筒极短,裂片5,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合瓣花冠5裂,裂片旋转稀镊合状排列;副花冠为5枚离生裂片所组成,有时成为线形或丝状的鳞片,稀退化成瘤状突起或缺;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筒的近基部;花药连生而内向紧贴在膨大的花柱头上,花丝离生;花粉器通常匙形,直立,其上部为载粉器,内藏有四合花粉,载粉器下面有1载粉器柄,基部有1粘盘,粘于柱头上,与花药互生,稀有4个载粉器粘生成短柱状,基部有1共同载粉器柄和粘盘;花盘缺;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所组成;胚珠多数。蓇葖2枚(或1个不发育);种子扁平,通常有薄边,顶端具白色绢质的种毛;胚直立;子叶扁平。
产地分布:本亚科植物起源较迟,在意大利的多斯加那和苏联的外高加索的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了杠柳属 Periploca Linn. 的叶部印痕化石。▽本亚科植物的分布,一般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分布最广的属为杠柳属(见表2)。
产地分布:约50属200种,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产6属11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各省区。
功能用途:本亚科植物一般具有毒性,如杠柳属 Periploca Linn.、白叶藤属 Cryptolepis R. Br.、马莲鞍属 Streptocaulon Wight et Arn. 等,常用作蛇药,它含有杠柳毒甙(periplocin)和白叶藤(cryptolepisin)等,医药上用作强心剂。一些属的植物根,如须药藤属 Stelmatocrypton Baill. 还含有芳香油,称“生藤根油”,其成分为4-甲氧基水杨醛(4-methoxy-salicyaldehyde),用于配制香精,也可作定香剂。本亚科植物大多数为药用植物,如杠柳属、白叶藤属、马莲鞍属等,主要用于治风湿关节炎、筋骨痛、跌打损伤、乳癌、疮疥和消水肿等。此外,还有优良纤维植物,如杠柳属、白叶藤属等植物的纤维坚韧,在农村常用来编制绳索和犁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