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节蕨属蹄盖蕨科
Gymnocarpium Newman (Athyriaceae)
4. 羽节蕨属 Gymnocarpium Newman
名称文献:Newman in Phytologist 4: 371. 1851; Ching in Contr. Biol. Lab. Sci. Soc. China Bot. Ser. 9: 38. 1933. emend. et in Acta Phytotax. Sin. 16 (3): 12. 1978; Kato et Kramer in K. Kubitzki, Fam. & Gen. Vasc. Pl. 1: 138. 1990;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China 299. 1991. ——Currania Copel. in Philip. Journ. Sci. 4: 112. 1909 et Gen. Fil. 140. 1947. ——Carpogymnia Love et Love, in Univ. Colorado Stud. (Biol.) 24: 8. 1966, nom. superfl.
形态特征:中小型陆生夏绿植物。根状茎细长横走,黑褐色,几光滑,有网状中柱,先端和叶柄基部被褐色、质薄、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远生。叶柄纤细,远较叶片长,基部深褐色,向上禾秆色,上面有一条U字形纵沟;叶片为三角状卵形至五角状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以关节着生于叶柄先端,并与叶柄呈倾斜面,单叶羽状深裂至三回羽状,顶部羽裂;羽片有柄或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基部一对不缩短。叶脉分离,在末回裂片上为羽状,侧脉单一或偶为二叉,达于叶边。叶为草质或薄草质,叶柄上部、叶轴、羽轴及叶片两面多少具有透明或淡黄色的头状腺体,或缺如。孢子囊群长圆形或圆形,无盖,生于小脉背上,在主脉或羽轴两侧各排成一行。孢子圆肾形,表面呈裂片状,上有小穴状纹饰或网状纹饰。染色体基数X=40。
产地分布:本属已知有7种、8个变种及一些杂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和亚洲亚热带山地,生林下。中国现知有5种。
检索表
1
叶片为单叶,一回羽裂,孢子囊群较大,长圆形(组1.东亚羽节蕨组Sect. 1. Curranea (Copel.) Ching ex Z. R. Wang)。本组只有一种,分布于秦岭以南大多数省区。
东亚羽节蕨组
1
叶片二回羽状至三回羽状,孢子囊群较小,近圆形(组2.羽节蕨组 Sect. 2. Gymnocarpium)
羽节蕨组
2
在叶轴背面多少有腺体。
3
2
叶轴光滑无毛,不具腺体。
4
3
叶轴背面腺体较稀疏,仅在叶轴和基部1-3对羽片的连接处有较多的腺体;裂片上的侧脉往往分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山地和西藏。
羽节蕨
3
叶遍体,尤其是在叶柄上部、叶轴和羽轴背面密被短腺体,裂片上的叶脉通常单一。分布于新疆(天山)。
密腺羽节蕨
4
叶片近五角状广卵形,呈三出状,即基部羽片的大小和叶片上部的其余部分近相等,通常二回羽状,小羽片羽裂,基部羽片的基部下侧小羽片和第三对羽片的大小近相等,末回小羽片长圆形,边缘多少羽裂,或波状浅裂。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
欧洲羽节蕨
4
叶片三角状卵形,基部羽片远小于叶片上部的其余部分,通常三回羽状二回小羽片羽裂,基部羽片的基部下侧小羽片和第四对羽片的大小近相等,末回小羽片狭长圆形,边缘通常全缘。分布于台湾和云南。
细裂羽节蕨
《中国植物志》第3(2)卷(1999)